第 1 頁:第四節 房室交界區性心律失常 |
第 4 頁:第五節 室性心律失常 |
第四節 房室交界區性心律失常
一、房室交界區性期前收縮
房室交界區性期前收縮簡稱交界性期前收縮。沖動起源于房室交界區,可前向和逆向傳導,分別產生提前發生的QRS波群與逆行P波。逆行P波可位于QRS波群之前(PR間期<0.12秒)、之中或之后(RP間期<0.20秒)。QRS波群形態正常,當發生室內差異性傳導,QRS波群形態可有變化。
交界性期前收縮通常無需治療。
二、房室交界區性逸搏與心律
房室交界區組織在正常情況下不表現出自律性,稱為潛在起搏點。下列情況時,潛在起搏點可成為主導起搏點:由于竇房結發放沖動頻率減慢,低于上述潛在起搏點的固有頻率;由于傳導障礙,竇房結沖動不能抵達潛在起搏點部位,潛在起搏點除極產生逸搏。房室交界區性逸搏的頻率通常為40~60次/分。心電圖表現為在長于正常PP間期的間歇后出現一個正常的QRS波群,P波缺失,或逆行P波位于QRS波之前或之后,此外,亦可見到未下傳至心室的竇性P波。
房室交界區性心律指房室交界區性逸搏連續發生形成的節律。心電圖顯示正常下傳的QRS波群,頻率為40~60次/分。可有逆行P波或存在獨立的緩慢的心房活動,從而形成房室分離。此時,心室率超過心房率。房室交界區性逸搏或心律的出現,與迷走神經張力增高、顯著的竇性心動過緩或房室傳導阻滯有關,并作為防止心室停搏的生理保護機制。
查體時頸靜脈搏動可出現大的α波,第一心音強度變化不定。一般無需治療。必要時可起搏治療。
三、非陣發性房室交界區性心動過速
非陣發性房室交界區性心動過速的發生機制與房室交界區組織自律性增高或觸發活動有關。最常見的病因為洋地黃中毒。其他為下壁心肌梗死、心肌炎、急性風濕熱或心瓣膜手術后,亦偶見于正常人。
心動過速發作起始與終止時心率逐漸變化,有別于陣發性心動過速,故稱為“非陣發性”。心率70~150次/分或更快,心律通常規則。QRS波群正常。自主神經系統張力變化可影響心率快慢。如心房活動由竇房結或異位心房起搏點控制,可發生房室分離。洋地黃過量引起者,經常合并房室交界區文氏型傳導阻滯,使心室律變得不規則。
治療主要針對基本病因。本型心律失常通常能自行消失,假如患者耐受性良好,僅需密切觀察和治療原發疾病。已用洋地黃者應立即停藥,亦不應施行電復律。洋地黃中毒引起者,可給予鉀鹽、利多卡因或13受體阻滯劑治療。其他患者可選用I A、I C與Ⅲ類(胺碘酮)藥物。
相關推薦: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