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不能檢測到的乙肝病毒標志物是
A.HBsAg
B.抗-HBs
C.HBeAg
D.HBcAg
E.抗-HBc
答案:D
精析與避錯:血液中HBcAg主要存在于Dane顆粒的核心,游離的HBcAg極少。肝組織HBcAg主要存在于受感染的肝細胞核中。血清中的抗HBc出現于HBsAg出現后3~5周,當時抗HBs尚未出現,HBsAg已消失,只檢出抗HBc和抗HBe,此階段稱為窗口期。HBcAg有很強的免疫原性,HBV感染者幾乎均可檢出抗HBc,除非HBVC基因序列出現極少見的變異或感染者有免疫缺陷。抗HBc IgM是HBV感染后較早出現的抗體,絕大多數出現在發病第一周,多數在6個月內消失。抗HBc IgG出現較遲,但可保持多年甚至終身。故選D。
22.典型霍亂患者,發病后最先出現的癥狀是
A.畏寒、發熱
B.聲音嘶啞
C.劇烈腹瀉,繼之嘔吐
D.腹部絞痛
E.腓腸肌痙攣
答案:C
精析與避錯:霍亂是由霍亂弧菌引起的烈性腸道傳染病,發病機制主要是由霍亂腸毒素引起的分泌性腹瀉。臨床表現輕重不一,一般以輕癥多見。典型的臨床表現為起病急,劇烈的腹瀉、嘔吐以及由此引起的脫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失調、循環衰竭。故選C。
23.診斷鉤端螺旋體病的血清學檢查方法為
A.肥達試驗
B.外斐試驗
C.補體結合試驗
D.顯微鏡凝集溶解試驗
E.紅細胞鐮變試驗
答案:D
精析與避錯:血培養可采用柯氏培養基,培養4周無鉤端螺旋體生長即為陰性。血清學試驗常用顯微鏡下凝集試驗,簡稱顯凝試驗。抗體效價>1/400,或早期及恢復期雙份血清抗體效價上升4倍以上,可確定診斷。故選D。
24.溶組織內阿米巴的致病型是
A.包囊
B.小滋養體
C.大滋養體
D.裂殖體
E.配子體
答案:C
精析與避錯:溶組織內阿米巴的生活史有滋養體和包囊兩個期。生活史中僅需1種哺乳類宿主,人是主要的適合宿主。滋養體是阿米巴在人體的生活史中的主要階段,按其形態可分為小滋養體和大滋養體。小滋養體是腸腔共棲型滋養體,大滋養體是組織致病性滋養體。故選C。
25.晚期血吸蟲病中,最常見的臨床類型是
A.巨牌型
B.腹腔積液型
C.侏儒型
D.腦型
E.肺型
答案:A
精析與避錯:血吸蟲病分為急性血吸蟲病、慢性血吸蟲病、晚期血吸蟲病、異位血吸蟲病。其中晚期血吸蟲病分為四型:巨脾型(是晚期血吸蟲病肝硬化門脈高壓的主要表現,約占70%)、腹腔積液型(約占25%)、結腸肉芽腫型、侏儒型(極少)。
26.成人急性血吸蟲病患者,采用吡喹酮治療其總劑量為每千克體重
A.40 mg
B.60 mg
C.120 mg
D.140 mg
E.180 mg
答案:C
精析與避錯:血吸蟲病的病原治療應用吡喹酮,毒性小、療效好、給藥方便、適應證廣,可用于各期各型血吸蟲病患者。吡喹酮口服后迅速吸收,主要分布在肝,其次為腎、肺、腦、垂體等。80%藥物于4天內以代謝產物形式由腎排出,其中90%是在24小時內排出的。急性血吸蟲病的總量按120 mg/kg,6天分次服完,其中50%必須在前兩日服完,體重超過60 kg者仍按60kg計。故選C。
27.治療休克型中毒型細菌性痢疾,不恰當的措施為
A.使用血管活性藥物
B.脫水
C.擴容
D.使用抗生素
E.糾正酸中毒
答案:B
精析與避錯:中毒型細菌性痢疾休克型(皮膚內臟微循環障礙型):主要表現為感染性休克。精神萎靡.面色蒼灰,四肢涼冷,脈搏細速,呼吸、心率加快,血壓偏低,脈壓減小,重者譫妄或昏迷,皮膚花紋、濕冷,脈搏細弱,血壓下降,心音低鈍,少尿等。后期出現多臟器功能衰竭。抗休克治療包括擴容、糾酸、血管活性藥物等。①擴充血容量,糾正酸中毒,維持水與電解質平衡;②調整血管舒縮功能,在充分擴容的基礎上應用血管活性藥物以改善微循環,常用的藥物有東莨菪堿、酚妥拉明、多巴胺和間羥胺(阿拉明)等;③腎上腺皮質激素,應早期、大劑量、短程應用;④納洛酮能有效地提高血壓和心肌收縮力。
28.兒童感染戊肝病毒后,常表現為
A.顯性感染
B.潛伏性感染
C.隱性感染
D.病毒攜帶者
E.病毒清除
答案:C
精析與避錯:戊型肝炎多見于隱性感染,顯性感染主要發生于成年,故兒童感染戊肝病毒后,常表現為隱性感染,故選C。
29.甲型肝炎病程中,傳染性最強的階段是
A.潛伏期
B.黃疸前期
C.黃疸期
D.恢復期
E.慢性期
答案:B
精析與避錯:甲型肝炎無病毒攜帶者,傳染源為急性期患者和隱性感染者,糞便排毒期在起病前2周至血清ALT高峰后1周,故甲型肝炎病程中,傳染性最強的階段是黃疸前期,故選B。
30.傷寒最嚴重的并發癥是
A.中毒性腦病
B.腸穿孔
C.急性膽囊炎
D.腸出血
E.肺炎
答案:B
精析與避錯:傷寒的并發癥包括腸出血、腸穿孔、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肝炎和溶血性尿毒綜合征,其中最嚴重的并發癥為腸穿孔,故選B。
相關推薦: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