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喉痛病因
任何刺激咽喉及口腔黏膜的物質都可能引起咽喉痛。它們包括病毒、細菌感染、過敏反應、灰塵、香煙、廢氣、熱飲料或食物,牙齒或牙齦感染有時也會累及咽喉,慢性咳嗽、極干燥的環境、胃食管反流及說話聲音過大同樣會刺激咽喉,聲音嘶啞是常見的伴隨癥狀。出現咽喉痛癥狀的常見疾病有全身病毒感染、腮腺炎、咽炎或扁桃體炎、感冒、咽喉炎。
殘胃癌
殘胃癌是指胃的良性疾病切除后5年以上(一般在15~20年后)在殘胃發生的胃癌。一般認為胃手術后15年內殘胃癌的發生率比一般人群的胃癌為低,而術后15年以上發生率逐漸增高,至術后20年以上,其發生率則一般人群高出6-7倍。胃與十二指腸手術切除后殘胃癌發生率兩者大致相仿。胃次全切除術后作畢氏Ⅱ式和單純胃空腸吻合術者比畢氐Ⅰ式更易發生殘胃癌。發病原因尚不清楚,一般認為術后?蓪е履懼、胰液和腸液通過吻合口反流入殘胃,引起殘胃慢性萎縮性胃炎和息肉樣病變,此為殘胃癌發生的重要原因。
一、癥狀體癥
1.胃切除術后5年以上,又出現上腹部持續性疼痛、食欲減退、體重下降、大便潛血持續陽性、制酸、解痙劑不能緩解疼痛。
2.上腹部可有壓痛或觸及包塊。
二、診斷依據
1.有胃切除術史5年以上;
2.上腹部持續性痛,食欲減退、體重下降;
3.糞便潛血持續陽性;
4.鋇餐或胃鏡檢查可發現癌病變,病理證實。
三、治療原則
1.明確診斷立即手術治療;
2.術后化療或放療;
3.術后加強支援療法。
四、療效評價
1.治愈:殘胃癌行根治性切除術后,癥狀消失,切口愈合,無并發癥。
2.好轉:經姑息性手術或藥物化療,放療后癥狀改善或病源縮小。
3.未愈:癥狀體征未改善。
五、專家提示
殘胃癌在胃切除術后15~20年以上發病率較高,故應對術后15年以上患者定期胃鏡檢查是必要的。殘胃癌術后化療是防復發和提高生存率的關鍵,應予重視。
胃癌手術切除后5年內,殘留之胃囊出現癌腫者稱之為復發癌,X線可表現為殘胃的充盈缺損,胃壁浸泣性僵直,或粘膜皺襞破壞伴有淺表不規則潰瘍龕影。吻合口復生的主要X線征象是對稱性或偏心性狹窄伴有局部粘膜皺襞被抹去樣改變。
(一)殘胃癌
傳統的鋇餐檢查,不易發現殘胃癌,特別是吻合口區癌,故有些作者著重指出,對術后的殘胃作X線檢查應施行“低張”氣鋇雙對比造影。對有可疑的病例,應作內窺鏡與活組織檢查。
癌腫可以發生于殘胃的任何部位,但以賁門區與吻合處為多見。故X線檢查時,對上述部位更需作過細觀察。殘胃癌通常表現為不規則的息肉樣腫塊影,在氣鋇雙對比相上,可見由鋇氣色畫出病灶的輪廓與其表面結構,此外,亦可表現為近吻合口處的邊緣性潰瘍龕影。殘胃良性潰瘍的發病高峰在術后第一年,其次多在術后第二年,良性邊緣性潰瘍幾乎總是發生于十二指腸潰瘍的術后患者,再則,良性潰瘍通常發生于吻合口的腸側。殘胃的縮小亦是癌性浸潤的一種表現,但在作出這一診斷之前,務需排隊上述改變因服入之造影劑過少而致充盈不足,從而使殘胃擴張不全及因吻合口較寬,殘胃內造影劑排出過暢等因素所造成之假性殘胃縮小。
(二)復發癌
胃癌手術切除后5年內,殘留之胃囊出現癌腫者稱之為復發癌,X線可表現為殘胃的充盈缺損,胃壁浸泣性僵直,或粘膜皺襞破壞伴有淺表不規則潰瘍龕影。吻合口復生的主要X線征象是對稱性或偏心性狹窄伴有局部粘膜皺襞被抹去樣改變。
關注"566執業醫師考試"微信,第一時間獲取試題、最新資訊、內部資料信息!
執業醫師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566執業醫師考試"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