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單元 抗癲癇藥和抗驚厥藥
一、苯妥英鈉的作用機制及臨床應用
1.作用機制
苯妥英鈉治療濃度時對神經元和心肌細胞膜具有穩定作用,此作用與藥物阻滯Na+通道,減少Na+內流有關。對高頻異常放電的神經元的Na+通道阻滯作用更為明顯影響。而對正常的低頻放電的神經元Na+通道無明顯影響。此外,本品還可抑制神經元的快滅活型(T型)Ca2+通道,抑制Ca2+內流。較大濃度時,該藥物尚能抑制K+外流,延長心臟動作電位時程和不應期。高濃度藥物能抑制神經末梢對GABA的攝取,誘導GABA受體增生,從而間接增強 GABA作用。
2.臨床應用
(1)抗癲癇
為治療癲癇大發作和部分性發作首選藥,對小發作無效。
(2)治療中樞疼痛綜合征
中樞疼痛綜合征包括三叉神經痛和舌咽神經痛等,本品可使疼痛減輕,發作次數減少。
(3)抗心律失常
二、卡馬西平的藥理作用及臨床應用
卡馬西平(酰胺咪嗪)作用機制與苯妥英鈉相似。治療濃度時可阻滯Na+通道,抑制癲癇灶神經元放電。
本品可作為大發作和部分性發作的首選藥,對復雜部分發作(精神運動性發作)也有良好療效。對癲癇并發的精神癥狀及鋰鹽無效的躁狂癥也有一定療效。對三叉神經痛和舌咽神經痛的療效優于苯妥英鈉。
三、苯巴比妥和撲米酮的臨床應用
苯巴比妥對除失神小發作以外的各型癲癇及癲癇持續狀態都有效。但一般不作為首選藥。撲米酮對部分性發作和大發作的療效優于苯巴比妥。
四、乙琥胺的臨床應用及不良反應
乙琥胺為治療小發作常用藥物,對其他癲癇無效。
常見副作用有嗜睡、眩暈、呃逆;食欲不振和惡心、嘔吐等。偶見嗜酸粒細胞增多癥和粒細胞缺乏癥。嚴重者可引起再生障礙性貧血。
五、丙戊酸鈉的臨床應用及不良反應
對各型的癲癇都有一定療效。其中對失神小發作的療效優于乙琥胺,但因丙戊酸鈉有肝毒性,臨床仍愿選用乙琥胺。對全身性肌強直-陣攣性發作有效,但不及苯妥英鈉和卡馬西平。對非典型小發作的療效不及氯硝西泮。對復雜部分性發作的療效近似于卡馬西平。對其他藥物未能控制的頑固性減癰有時可能奏效。丙戊酸鈉的不良反應較輕。偶見有肝損害,表現為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升高,少數可引起肝炎,其中個別可因肝功能衰竭而死亡。尤其對2歲以下兒童,多藥合用時特別容易發生致死性肝損害;10歲以上兒童耐受性較好。此外,對胎兒有致畸胎作用,常見脊椎裂。
六、硫酸鎂的藥理作用及臨床應用
硫酸鎂可特異性與Ca2+競爭受點,具有措抗Ca2+作用,抑制神經傳遞及引起骨骼肌松弛。本品亦可作用于中樞神經系統,引起感覺和意識消失,對各種原因引起的驚厥(尤其是子癇)具有較好的抗驚厥作用。過量易致呼吸抑制,血壓驟降,甚至死亡。中毒時緩慢靜脈注射氯化鈣可迅速消除Mg2+的作用。硫酸鎂口服難以吸收,僅有致瀉作用。
關注"566執業醫師考試"微信,第一時間獲取試題、最新資訊、內部資料信息!
執業醫師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566執業醫師考試"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