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充血
局部組織、器官內血管擴張,血液含量增多,稱為充血(hyperemia),包括動脈性充血和靜脈性充血兩類。
(一) 動脈性充血
由于細動脈和毛細血管擴張,局部組織、器官內的動脈血液含量增多,稱為動脈性充血,簡稱充血。
1. 生理性充血:見于組織或器官為適應生理需要和代謝增強而發生的充血,如飯后的胃腸道充血、肢體運動時的肌肉充血以及情緒激動時的“面紅耳赤”等。
2. 病理性充血:包括:
(1)炎性充血 (2)減壓后(貧血后)充血 (3)側支性充血
病理意義:
動脈性充血時,局部組織或器官體積可輕度增大,表面色澤鮮紅(氧合血紅蛋白含量增高)。由于動脈血富含氧和營養物質,對改善局部代謝,增強功能狀態有積極的意義,炎癥性充血時有液體和炎癥細胞的滲出,在炎癥防御反應中有積極作用。但嚴重腦充血可引起頭痛,管壁已有病變的動脈發生充血則可能引起破裂出血。
(二)靜脈性充血
由于靜脈回流受阻,血液淤積在小靜脈和毛細血管內,引起組織或器官內含血量增多,稱為靜脈性充血(venous hyperemia),簡稱淤血(congestion)。靜脈淤血均為病理性,以全身性慢性淤血最常見,也最重要。
1.原因
(1)靜脈受壓
(2)靜脈腔阻塞
(3) 靜脈神經調節麻痹 見于燒傷、凍傷
(4) 心力衰竭
2.病理變化及其后果
淤血器官腫脹、體積增大、包膜緊張、表面呈暗紅色或紫藍色。鏡下見淤血組織內小靜脈和毛細血管擴張,充滿紅細胞,有時伴有水腫。
3.重要臟器淤血舉例。
(1)肺淤血
急性肺淤血多因急性左心衰竭所致。肺組織飽滿腫脹,肺切面色澤暗紅并有水腫液流出。鏡下,肺泡壁毛細血管和小靜脈高度擴張淤血,呈串珠狀向肺泡腔內突出。肺泡腔中有較多漏出的水腫液少量紅細胞和氣泡,隨著病變的進展,可有一些巨噬細胞浸潤并吞噬紅細胞,將其分解,胞漿內形成棕黃色的含鐵血黃素,此時稱為“心力衰竭細胞”(heart failure cell ),長期的心力衰竭和慢性肺淤血會引起肺泡壁網狀纖維膠原化和纖維結締組織增生,加之大量含鐵血黃素的沉積使肺組織變硬并呈棕黃色,故稱之為肺的褐色硬化。
(2)肝淤血
肝淤血多因右心衰竭所致。肝小葉中央靜脈和鄰近血竇擴張、淤血,嚴重淤血時肝小葉中央靜脈區肝細胞受壓萎縮,甚至壞死。慢性肝淤血時,肝小葉中央區淤血仍明顯,小葉外圍的肝細胞出現脂肪變性。肉眼見肝臟體積腫大,包膜緊張,切面肝小葉結構清楚,小葉中央淤血區呈暗紅色,周邊區因肝細胞脂肪變性呈黃色,紅黃相間,形成紅黃相間的網絡狀條紋,狀如擯榔的切面,稱為“檳榔肝”(nutmeg liver)。晚期,由于纖維組織增生,纖維索帶自小葉中央向周圍伸展,肝臟質地變硬;表面隱約可見細小顆粒,稱為“淤血性肝硬化”(心臟性肝纖維化)。
關注"566執業醫師考試"微信,第一時間獲取試題、最新資訊、內部資料信息!
執業醫師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566執業醫師考試"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