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腎盂腎炎
一、基本概念
化膿性細菌直接感染引起的腎臟的化膿性炎癥,主要侵犯腎間質和腎盂粘膜,主要臨床表現為體溫升高、血尿、白細胞尿、膿尿和輕重不等的尿路刺激征,晚期可出現腎功能損傷。
二、病理變化和臨床病理聯系:
(一)急性腎盂腎炎:
1、病因和發病機制:急性腎盂腎炎可由以下兩種感染途徑引起:
(1)血源性(下行性)感染:敗血癥或感染性心內膜炎。
(2)上行性感染:為引起腎盂腎炎的主要感染途徑。尿道炎和膀胱炎等。引起膀胱炎的可能原因有:插導尿管、膀胱鏡檢查、逆行腎盂造影;前列腺肥大、腫瘤或結石引起的下尿路阻塞。
所以,尿道粘膜損傷、尿路梗阻和膀胱輸尿管反流等是導致腎盂腎炎的主要因素。
2、病理變化:腎盂粘膜和腎間質充血水腫,中性粒細胞浸潤;腎小管內中性粒細胞充填或粒細胞管型形成,可有膿腫形成;病變分布不均勻,可侵犯單側腎臟,或輕重不等的雙側受累。組織學特征是灶狀的間質性化膿性炎或膿腫形成和腎小管壞死。
3、并發癥:壞死性乳頭炎,腎盂積膿和腎周圍膿腫。
4、臨床病理聯系:起病急,發熱、寒戰、白細胞增多。常有腰部酸痛和腎區叩痛,可出現排尿困難和尿路刺激癥狀。尿檢查顯示膿尿、蛋白尿、管型尿和菌尿等等。出現白細胞管型(該管型僅在腎小管內形成)時,表示病變累及腎臟,對該病有診斷意義。腎小球通常不受累,所以一般不出現高血壓、氮質血癥和腎功能障礙。如無并發癥,預后一般較好。
(二)慢性腎盂腎炎:屬于慢性腎小管-間質性炎癥,特點是慢性間質性炎癥、纖維化和疤痕形成,常伴有腎盂和腎盞的纖維化和變形。
1、病因和發病機制:尿路阻塞性和反流性。
2、病理變化:
肉眼—特征是一側或雙側腎臟體積縮小,出現不規則的疤痕,若病變為雙側性,則兩側改變不對稱。(而慢性腎小球腎炎的病變為彌漫性,顆粒分布均勻,兩腎病變對稱)
光鏡:局灶性間質性纖維化和淋巴細胞、漿細胞浸潤。腎盂粘膜及粘膜下組織出現慢性炎細胞浸潤及纖維化。
3、臨床病理聯系:緩慢發病,表現為間歇性無癥狀性菌尿或急性腎盂腎炎癥狀的間隔性發作。
關注"566執業醫師考試"微信,第一時間獲取試題、最新資訊、內部資料信息!
執業醫師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566執業醫師考試"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