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體溫及其調節
一、體溫
1.體溫及其正常值:臨床上所說的體溫是指機體核心部分的平均溫度。臨床上通常用口腔、直腸、腋窩的溫度來代表體溫,正常值分別為36.7℃~37.7℃、36.9℃~37.9℃、36.0℃~37.4℃。
2.體溫的生理性波動
⑴體溫的晝夜變化:清晨2~6時體溫最低,午后1~6時最高,波動幅度一般不超過1℃。
⑵性別的影響:男性體溫比女性體溫略低0.3℃。女性體溫還隨月經周期而變動。
⑶年齡的影響:新生兒體溫高于正常人。老年人體溫偏低。
⑷肌肉活動的影響:肌肉劇烈活動時,體溫可上升1~2℃。
⑸情緒激動、精神緊張以及進食等均可影響體溫。
3.體溫相對恒定的生理學意義:保證體內新陳代謝順利進行。
二、機體的產熱和散熱
1.產熱過程
(1)主要產熱器官:是肝臟(安靜狀態)和骨骼肌(運動狀態)。
(2)形式:機體安靜時在寒冷環境中主要依靠寒戰產熱和非寒戰產熱兩種形式增加產熱量。
1)寒戰是指在寒冷環境中骨骼肌發生不隨意的節律性收縮,特點是屈肌和伸肌同時收縮。寒戰是寒冷條件下最有效的產熱方式,可提高代謝率4~5倍。
2)非寒戰產熱又稱代謝產熱,以褐色脂肪組織的產熱量為最大。
(3)產熱的調節:
1)體液調節:甲狀腺激素是調節產熱活動最重要的體液因素。
2)神經調節:寒冷刺激可通過中樞神經系統使甲狀腺激素和兒茶酚胺類物質分泌增加。
2.散熱過程:人體的主要散熱部位是皮膚。
⑴ 散熱方式
1)輻射散熱:人體以熱射線的形式將體熱傳給外界較冷物質的散熱形式。
2)傳導散熱:機體的熱量直接傳給與之接觸的溫度較低物體的一種散熱方式。
3)對流散熱:通過氣體流動進行熱量交換的一種散熱方式。
4)蒸發散熱:指機體通過體表水分的蒸發來散失體熱的一種形式。當環境溫度等于或高于皮膚溫度時,蒸發將成為唯一有效的散熱方式。蒸發散熱有兩種方式: ①不感蒸發;②可感蒸發(發汗)。
(2)循環系統在散熱中的作用:寒冷環境中,交感神經活動加強,皮膚小血管收縮,皮膚血流量減少,皮溫下降,散熱量減少;炎熱環境中,交感神經活動下降,皮膚小血管舒張,皮膚血流量增大,皮溫升高,散熱增加。
關注"566執業醫師考試"微信,第一時間獲取試題、最新資訊、內部資料信息!
執業醫師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566執業醫師考試"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