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單元 肺炎
一、概述
1、細菌性肺炎是最常見的肺炎。
2、解剖分類:
(1)大葉性肺炎:肺實質炎癥,致病菌多為肺炎鏈球菌;
(2)小葉性肺炎:致病菌主要為肺炎鏈球菌、葡萄球菌等。
(3)間質性肺炎:以肺間質為主的炎癥。
3、患病環境分類:
(1)社區獲得性肺炎致病菌:G+多見,常見的有肺炎球菌;
(2)院內獲得性肺炎:G-多見,常見的有綠膿桿菌、肺炎克雷白桿菌、腸桿菌屬等
4、非典:大環內酯類和四環素類抗生素治療有效,β-內酰胺類抗生素無效。
二、幾種常見的肺炎
肺炎球菌肺炎 (大葉性肺炎) | 葡萄球菌肺炎 (小葉性肺炎) | 肺炎克雷白桿菌肺炎 | 肺炎支原體肺炎 | |
發病人群 | 青壯年 | 小孩或年老體弱者 | 老年,營養不良,COPD及全身衰竭者 | 兒童及青年人,肺間質性肺炎 |
致 病 菌 | 肺炎鏈球菌(G+球菌); 其致病力是由于多糖莢膜對組織的侵襲作用,肺炎球菌不產生毒素,一般不引起肺組織壞死和空洞,病變消散后肺組織結構和功能大多恢復正常。 | 金葡菌(G+球菌); 感染途徑包括呼吸道吸入和經血循環抵達肺部兩種 | 肺炎克雷白桿菌(院內獲得性肺炎的主要致病菌) | 肺炎支原體 |
臨床表現 | 淋雨后咳嗽,咳痰(鐵銹色);呈急性發熱病容,口角及鼻周有單純皰疹,肺實變時叩診呈濁音、語音震顫增強并可聞及支氣管呼吸音; 并發癥:感染性休克、胸膜炎、膿胸、心包炎、腦膜炎、關節炎、肺肉質變 | 多急驟起病,寒戰,高熱(體溫多高達39-40度),胸痛,咳痰(黃色膿痰或粉紅色乳狀膿痰) | 急性起病,高熱,咳嗽,咳痰(典型的痰呈磚紅色,膠凍狀)和胸痛。常伴畏寒,氣急、心肌,可早期出現休克 | 起病較緩慢,多有咽痛,咳嗽,發熱、頭痛、肌痛、等。咳嗽常為陣發性刺激性嗆咳。 |
實驗室檢查 | 血白細胞級數升高達(10~20)*109/L,中性粒細胞多在80%以上,并有核左移,細胞內可見中毒顆粒 | 白細胞級數增高、中性粒細胞比例增加、可見核左移和中毒顆粒 | 痰直接涂片鏡檢,可見有莢膜包圍的短粗革蘭染色陰性桿菌的典型表現 | 凝集試驗為診斷支原體感染的傳統實驗方法,但其敏感性與特異性均不理想 |
X線 | 大片炎癥浸潤陰影或實變影,在實變陰影中可見支氣管充氣征 | 肺段或肺葉實變,可形成空洞,或小葉狀浸潤,其中有單個或多發的液氣囊腔(氣液平面) | 肺葉實變,多為右肺上葉、雙肺下葉,可有多發性蜂窩狀膿腫,可見葉間裂下垂(弧形下墜) | 早期主要為肺下葉間質性肺炎改變,發生肺實質病變后常于一側肺部出現邊緣模糊的斑片狀陰影,呈支氣管肺炎征象 |
治療 | 1、首選青霉素G。 2、病情稍重者,PG240萬-480萬U/d,ivgtt,每6-8小時1次;重癥及并發腦膜炎者,可增值1000萬-3000萬U/d,分4次靜滴。 | 2,3代頭孢,如果耐受則用萬古霉素、替考拉寧等。 | 首選三代頭孢聯合氨基糖苷類抗生素 | 首選大環內酯類,如紅霉素,羅紅霉素,阿奇霉素 |
三、真菌性肺炎:治療首選氟康唑,對耐氟康唑的克柔念珠菌、近平滑肌念珠菌以及重癥患者宜選擇兩性霉素B或伏立康唑、卡泊芬凈。
四、肺孢子菌肺炎(PCP):首選SMZ,療程21天,如果合并明顯的低氧血癥(呼吸空氣時氧分壓<70mmHg),需靜脈用藥,同時加用糖皮質激素。
例題:
1慢性阻塞性肺病不包括:
A. 慢性支氣管炎 B.肺氣腫 C.支氣管哮喘
D. 支氣管擴張癥 E.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
2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共同特征不包括:
A. 肺實質受損害 B.小氣道受損害 C.呼氣阻力增加 D. 肺組織實變
E. 肺功能不全
3關于慢性支氣管炎的發病,下列哪一項是錯誤的
A. 多種因素長期綜合作用 B.起病與感冒密切相關 C.吸煙也是主要病因
D. 與過敏因素無關 E. 病毒與細菌感染使病情加重
參考答案
1~3:EDD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