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因
主要侵犯鼻、鼻咽和咽部。病毒所致者占90%以上,主要有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鼻病毒等。病毒感染后,亦可繼發細菌感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臨床表現
年長兒癥狀較輕,嬰幼兒則較重。
1.一般類型上感
常于受涼后1~3天出現鼻塞、噴嚏、流涕、干咳、咽部不適、發熱等。嬰幼兒可驟然起病,高熱、納差、咳嗽、可伴有嘔吐、腹瀉、煩躁,甚至高熱驚厥。部分患兒發病早期出現臍周陣痛,與發熱所致反射性腸蠕動增強或腸系膜淋巴結炎有關。體檢可見咽部充血,扁桃體腫大,頜下淋巴結腫大。腸道病毒所致者,常伴不同形態的皮疹。病程約3~5天。
2.兩種特殊類型上感
(1)皰疹性咽峽炎
病原體為柯薩奇A組病毒,好發于夏秋季。急起高熱,咽痛,流涎等。體查可見咽部充血,咽腭弓、懸雍垂、軟腭等處有2~4mm大小的皰疹,周圍有紅暈,皰疹破潰后形成小潰瘍,病程1周左右。
(2)咽-結合膜熱
病原體為腺病毒3、7型。常發生于春夏季節。多呈高熱,咽痛,眼部刺痛,咽部充血,一側或兩側濾泡性眼結合膜炎,頸部、耳后淋巴結腫大。病程1~2周。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鑒別診斷
1.流行性感冒:為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所致。有明顯流行病史。全身癥狀重。
2.急性傳染病早期:如麻疹、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百日咳等,應結合流行病學史,臨床表現及實驗室資料等綜合分析并觀察病情演變加以鑒別。
3.急性闌尾炎:腹痛常先于發熱,腹痛部位以右下腹為主,呈持續性,有腹肌緊張及固定壓痛點等。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增多。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療
1.一般治療:休息、多飲水;注意呼吸道隔離;預防并發癥。
2.病因治療:三氮唑核苷(病毒唑),療程3~5日。如繼發細菌感染可用抗生素,常用者有青霉素。如證實為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或既往有風濕熱腎炎病史者,青霉素療程應為10~14日。
3.對癥治療
①高熱:可口服對乙酰氨基酚或阿司匹林,亦可用冷敷、溫濕敷或醇浴降溫;如發生高熱驚厥者可予鎮靜、止驚等處理;
②咽痛:可含服咽喉片。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