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γ運動神經元發出的γ傳出纖維屬于
A. Aα類纖維 B. Aβ類纖維 C. Aγ類纖維 D. Aδ類纖維 E. C 類纖維
122. γ運動神經元軸突末梢釋放的遞質是
A. 乙酰膽堿 B. 去甲腎上腺素 C. 甘氨酸 D. 谷氨酸 E. 5-羥色胺
123. 下列關于脊休克的描述,正確的是
A. 脊休克現象由切斷損傷的刺激所引起
B. 脊休克現象只發生在切斷水平以下的部分
C. 所有脊休克癥狀均可完全恢復
D. 動物進化程度越高,恢復速度越快
E. 恢復后再次橫斷脊髓可重現脊休克現象
124. 在第五頸段橫斷動物脊髓時,下列對其表現的描述哪一項是正確的?
A. 全身骨骼肌張力降低 B. 全身感覺障礙 C. 動脈血壓下降
D. 排便、排尿失禁 E. 軀干四肢發汗亢進
125. 脊髓高位離斷的病人,在脊休克過去后的表現為
A. 離斷面下伸肌反射增強 B. 離斷面下屈肌反射減弱
C. 離斷面下感覺和隨意運動能力永久喪失 D. 排便、排尿能力恢復正常
E. 血壓回升至正常水平并保持穩定
126. 脊休克現象的產生和恢復,說明
A. 脊髓具有完成各種感覺、運動和反射活動的完備能力
B. 脊髓本身無任何功能,僅為中樞傳出的最后公路
C. 切斷時脊髓功能全部喪失,以后的恢復由高位中樞代償所致
D. 脊髓可完成某些簡單反射,但正常時受高位中樞調控
E. 高位中樞對脊髓反射活動有易化作用,而無抑制作用
127. 下列關于腱反射的描述,正確的是
A. 感受器是腱器官 B. 反射中樞位于延髓 C. 屈肌和伸肌同時收縮
D. 為多突觸反射 E. 高位中樞病變時反射亢進
128. 下列關于肌緊張的描述,正確的是
A. 由快速牽拉肌腱而引起 B. 感受器是肌梭
C. 人類以屈肌肌緊張為主要表現 D. 為單突觸反射
E. 反射持久進行時易疲勞
129. 維持軀體姿勢最基本的反射活動是
A. 腱反射 B. 肌緊張 C. 屈肌反射 D. 對側伸肌反射 E. 節間反射
130. 當γ運動神經元的傳出沖動增加時,可
A. 直接引起梭外肌收縮 B. 直接引起梭內肌舒張
C. 使肌梭感受裝置敏感性增加 D. 使Ⅰa 類纖維傳入沖動減少
E. 使α運動神經元傳出沖動減少
131. 下列關于肌梭的描述,正確的是
A. 與梭外肌纖維呈串聯關系 B. 適宜刺激是骨骼肌張力的變化
C. 接受α運動神經元的支配 D. 傳入纖維有Ⅰa 和Ⅰb 兩類纖維
E. 感受并傳入有關肌肉活動狀態的信息
132. 下列關于腱器官的描述,正確的是
A. 與梭外肌纖維呈并聯關系 B. 與梭內肌纖維呈串聯關系
C. 是一種長度感受器 D. 傳入纖維是Ⅱ類纖維
E. 作用意義在于避免肌肉拉傷
133. 在中腦上下疊體之間切斷動物腦干,將會出現
A. 脊休克 B. 去大腦僵直 C. 昏睡不醒
D. 站立不穩 E. 運動共濟失調
134. 出現去大腦僵直現象是由于
A. 切除了大部分腦干網狀結構抑制區
B. 切除了大部分腦干網狀結構易化區
C. 切斷了網狀結構和皮層運動區及紋狀體之間的聯系
D. 切斷了網狀結構和小腦之間的聯系
E. 切斷了網狀結構和前庭核之間的聯系
135. 隨意運動的設想起源于
A. 中央前回 B. 運動前區 C. 皮層聯絡區
D. 基底神經節 E. 皮層小腦
136. 下列關于大腦皮層運動區的描述,正確的是
A. 人大腦皮層主要運動區位于中央后回
B. 軀體骨骼肌運動為交叉性支配
C. 頭面部肌肉運動均為雙側性支配
D. 軀體和頭面部內部均為倒置性安排
E. 肢體遠端代表區在前,而近端代表區在后
137. 皮層脊髓束和皮層腦干束中來自中央前回的纖維約占其總數的
A. 30% B. 50% C. 70% D. 90% E. 100%
138. 下列關于巴賓斯基征的描述,錯誤的是
A. 檢查時以鈍物劃足跖外側
B. 陽性體征為足母趾背屈而其他四趾扇形散開
C. 嬰兒正常時可出現陽性體征
D. 成人在深睡或麻醉狀態下多為陰性體征
E. 臨床上用以檢查皮層脊髓束功能是否正常
139. 下列關于中型多棘神經元的描述,錯誤的是
A. 是新紋狀體內主要的信息整合和傳出神經元
B. 接受來自皮層的興奮性纖維投射
C. 接受新紋狀體內中間神經元的興奮性纖維投射
D. 接受來自黑質的多巴胺能纖維投射
E. 其傳出纖維為抑制性的,主要投射到蒼白球
140. 下列關于大腦皮層與基底神經節之間的直接通路和間接通路的描述,正確的是
A. 直接通路能減弱大腦皮層的活動
B. 間接通路能增強大腦皮層的活動
C. 黑質-紋狀體多巴胺系統能抑制直接通路的傳出效應
D. 黑質-紋狀體多巴胺系統能增強間接通路的傳出效應
E. 直接通路和間接通路中都存在去抑制現象
141. 下列哪一神經通路受損可導致帕金森病?
A. 黑質-紋狀體多巴胺能通路 B. 紋狀體內膽堿能通路
C. 紋狀體-黑質γ-氨基丁酸能通路 D. 結節-漏斗多巴胺能通路
E. 腦干網狀結構膽堿能系統
142. 與運動調節有關的黑質-紋狀體通路的遞質是
A. 乙酰膽堿 B. 多巴胺 C. 5-羥色胺 D. 甘氨酸 E. γ-氨基丁酸
143. 用左旋多巴治療帕金森病無.明顯療效的癥狀是
A. 肌肉強直 B. 隨意運動減少 C. 動作緩慢
D. 面部表情呆板 E. 靜止性震顫
144. 下列哪一部位或神經元受損可導致舞蹈病?
A. 大腦皮層內膽堿能能神經元
B. 大腦皮層-新紋狀體谷氨酸能投射神經元
C. 新紋狀體內γ-氨基丁酸能中間神經元
D. 黑質-紋狀體多巴胺能投射神經元
E. 弓狀核-正中隆起γ-氨基丁酸能投射神經元
145. 下列關于小腦功能的描述,正確的是
A. 前庭小腦主要調節肌緊張 B. 脊髓小腦主要與維持身體平衡有關
C. 皮層小腦主要協調隨意運動 D. 脊髓小腦接受大量本體感覺沖動
E. 皮層小腦接受外周感覺傳入信息
146. 切除猴小腦絨球小節葉后,將出現
A. 站立不穩 B. 四肢乏力 C. 運動不協調
D. 靜止性震顫 E. 意向性震顫
147. 下列關于小腦對肌緊張調節的描述,正確的是
A. 前葉蚓部具有易化肌緊張的作用
B. 前葉兩側部具有抑制肌緊張的作用
C. 易化區和抑制區在前葉均呈正立式空間分布
D. 進化過程中,前葉的易化作用逐漸占主要地位
E. 半球中間部也有抑制肌緊張的作用
148. 小腦損傷后出現小腦性共濟失調,可初步判斷受損部位是
A. 絨球小節葉 B. 前葉蚓部 C. 前葉兩側部
D. 半球中間部 E. 半球外側部
149. 下列哪一項是人類小腦半球中間部受損時所特有的癥狀?
A. 肌張力降低 B. 腱反射增強 C. 靜止性震顫
D. 意向性震顫 E. 位置性眼震顫
150. 皮層小腦的主要功能是
A. 產生本體感覺 B. 協調隨意運動 C. 啟動精巧運動
D. 執行精巧運動 E. 參與編寫運動程序
151. 交感神經興奮時,可引起
A. 瞳孔縮小 B. 膀胱逼尿肌收縮 C. 唾液腺分泌粘稠唾液
D. 胃腸括約肌舒張 E. 有孕子宮舒張
152. 副交感神經興奮時,可引起
A. 瞳孔散大 B. 汗腺分泌 C. 胰島素分泌
D. 糖原分解增加 E. 骨骼肌血管舒張
153. 自主神經系統活動的特點是
A. 內臟器官均接受交感和副交感雙重支配
B. 對效應器的支配一般具有緊張性作用
C. 活動度高低與效應器功能狀態無關
D. 交感神經系統的活動一般比較局限
E. 副交感神經系統的活動一般比較廣泛
154. 腦內具有生命中樞之稱的部位是
A. 脊髓 B. 延髓 C. 中腦 D. 下丘腦 E. 大腦皮層
155. 下丘腦是皮層下
A. 重要的感覺中樞 B. 重要的運動中樞 C. 較高級的交感中樞
D. 較高級的副交感中樞 E. 較高級的內臟活動調節中樞
156. 日周期生物節律的控制中心位于
A. 下丘腦前核 B. 視上核 C. 下丘腦外側核
D. 視交叉上核 E. 弓狀核
157. 下丘腦內防御反應區主要位于
A. 視前區 B. 腹內側區 C. 背內側核 D. 外側區 E. 室旁核
158. 中樞內獎賞系統最重要的神經通路是
A. 黑質-紋狀體多巴胺遞質系統
B. 杏仁核-終紋-下丘腦P 物質遞質通路
C. 下丘腦-中腦中央灰質谷氨酸遞質通路
D. 腹側被蓋區-伏隔核多巴胺遞質通路
E. 紋狀體-黑質γ-氨基丁酸遞質通路
159. 激活中樞內獎賞系統和懲罰系統的生理意義在于
A. 產生發怒和恐懼的情緒 B. 產生愉快和痛苦的情緒
C. 調節情緒生理反應 D. 激發和抑制產生行為的動機
E. 調節生理功能活動的穩態
160. 人類腦電圖α波最為顯著的大腦部位是
A. 額葉 B. 顳葉 C. 頂葉 D. 枕葉 E. 前腦底部
參考答案:
121.C 122.A 123.B 124.C 125.C 126.D 127.E 128.B 129.B 130.C
131.E 132.E 133.B 134.C 135.C 136.B 137.A 138.D 139.C 140.E
141.A 142.B 143.E 144.C 145.D 146.A 147.D 148.D 149.D 150.E
151.C 152.C 153.B 154.B 155.E 156.D 157.B 158.D 159.D 160.D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