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國際商業環境和國際化經營概念及分析
本節主要內容簡介:
●國際化行為
●國際化經營的動因
●鉆石模型分析
●國際貿易生命周期
●經營環境中的挑戰(省略)
一、國際化行為 (掌握)
(一)多國化戰略(Multidomestic)
多國化戰略,是指一個企業的大部分活動,如戰略和業務決策權分配到所在國以外的戰略業務單位進行,由這些單元向本地市場提供本土化的產品,從而把自己有價值的技能和產品推向外國市場而獲得收益。
典型特征:
●滿足各地個性化需求,適應性強;
●高度分權;
●企業資源分散配置(以增強適應性和決策力)
(二)全球化戰略(Global)
全球化戰略,是指在全世界范圍生產和銷售同一類型和質量的產品或服務。企業根據最大限度地獲取低成本競爭優勢的目標來規劃其全部的經營活動,它們將研究與開發、生產、營銷等活動按照成本最低原則分散在少數幾個最有利的地點來完成,但產品和其他功能則采取標準化和統一化以節約成本。
典型特征:
●高度集權
●全球產品標準化,成本優勢明顯;
●無法更好滿足當地市場個性化需求,適應性較差;
●跨國界管理難度較大(例如國家間的運輸增加,導致政治風險、匯率風險等);
●企業資源集中配置(按照經營環節集中配置,例如研發、生產等,以獲取規模經濟。)
(三)跨國化戰略(Transnational)
當一個企業在許多國家從事經營,但總部仍設在其所在地時,即稱為跨國成長。為此,它們一改以往那種僅由母公司向分布在外的子公司輸出經營才能和產品的做法,而是在全部企業之間互相轉讓與推廣競爭優勢。
典型特征:
●企業內部互相學習,互相轉讓與推廣競爭優勢;
●兼顧全球化的效率和本土化的敏捷反應;
●企業資源一部分集中配置,一部分分散配置(重要的資源一般集中在母國,以獲得規模經濟,并得到有效保護,其他資源既可以集中也可以分散,無法取得規模經濟的資源則分散。)
二、國際化經營的動因 (掌握)
1.尋求資源:利用資源分布的不均衡性。
2.尋求市場
3.尋求效率:目的在于以某種方式對現有資源投資的結構進行合理化,從而使投資能通過對分布在不同地理區域的活動進行同一管理而獲利。
尋求效率的企業有兩類:
■一類是根據勞動分工將活動分布于發達國家和不發達國家,這類企業希望通過勞動分工來享受規模經濟的好處;
■一類是將活動分布于經濟結構和收入水平類似的國家。
4.尋求戰略性資產
戰略性資產尋求者主要分為兩大類:保護型和擴張型。
保護型戰略性資產尋求者是指那些將業務分布在另一國家以保護其本國基礎的企業;例如美國的某些石油或礦產企業
擴張型戰略性資產尋求者包括那些通過在不熟悉的市場中建立競爭優勢而進行首次擴張的企業。例如中國的類似企業
教材的例子:
一家中國的計算機公司收購了另一家銷售額比其多三倍的外資公司所擁有的全球個人電腦業務。收購后,該計算機公司已成為全球個人電腦業務巨頭企業之一。這次收購正實現了國際化的經營方式,是尋求資源、市場、效率和戰略性資產的好例子。它利用兩家公司的創新力,把全球的產品和產品營銷業務整合為一個新的全球集團,擴大了市場占有率。此外,為了獲得最高的運營效率,公司更把其供應鏈的各個環節并成一個新的全球供應系統。
三、鉆石模型分析 (理解)
二十世紀90年代由波特教授提出,用于分析一個國家某種產業為什么會在國際上有較強的競爭力。
鉆石模型四種要素 | 解釋說明 |
有利因素狀況 | 生產要素 1.物質資源,例如土地、礦產和氣候等;(初級生產要素) 2.人力資源,例如技能、激勵、工資和勞資關系等;(初級生產要素) 3.可用于投資的資金以及如何使用這些資金;(初級生產要素) 4.可被有效使用的知識;(高級生產要素) 5.基礎設施,例如交通、通訊和住房。(高級生產要素) 1.通過生產要素建立起產業強大而又持久的優勢; 2.一個國家的競爭優勢其實可以從不利的生產要素中形成 |
鉆石條件 | 國內需求:產業發展的動力。 |
相關和支持性行業的存在 | 對形成國家競爭優勢而言,相關和支持性產業與優勢產業是一種休戚與共的關系,例如產業集群的概念,即一個優勢產業不是單獨存在的,它一定是同國內相關強勢產業一同崛起,美國、德國、日本汽車工業的競爭優勢也離不開鋼鐵、機械、化工、零部件等行業的支持。 |
企業戰略、結構和同業競爭 | 這是波特開出的企業治理三角習題,指如何創立、組織和管理公司,如何應對同業競爭對手等問題。 創造與持續產業競爭優勢的最大關聯因素是國內市場強有力的競爭對手。國內競爭會迫使企業不斷更新產品,提高生產效率,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戰略結構,以取得持久、獨特的優勢地位。此外,激烈的國內競爭還會迫使企業走出國門參與國際競爭。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