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無形資產
第一節 無形資產的確認和初始計量
一、無形資產的概念與特征
1.無形資產,是指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沒有實物形態的可辨認非貨幣性資產。
資產滿足下列條件之一的,符合無形資產定義中的可辨認性標準:
(1)能夠從企業中分離或者劃分出來,并能單獨或者與相關合同、資產或負債一起,用于出售、轉移、授予許可、租賃或者交換。
(2)源自合同性權利或其他法定權利,無論這些權利是否可以從企業或其他權利和義務中轉移或者分離。
2.無形資產特征:
(1)由企業擁有或者控制并能為其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
(2)不具有實物形態;
(3)具有可辨認性:商譽不可辨認;企業內部產生的品牌、報刊名、客戶關系等也不可辨認。
(4)屬于非貨幣性資產。
常見的無形資產如下圖所示:
二、無形資產的初始計量
企業通常是按實際成本計量,即以取得無形資產并使之達到預定用途而發生的全部支出,作為無形資產的成本。對于不同來源取得的無形資產,其成本構成不盡相同。
1.外購的無形資產成本
●其成本包括購買價款、相關稅費以及直接歸屬于使該項資產達到預定用途所發生的其他支出。
●為宣傳推廣新產品而發生的廣告費、管理費用等不計入無形資產成本。
●購買無形資產的價款超過正常信用條件延期支付,實質上具有融資性質的,無形資產的成本以購買價款的現值為基礎確定。實際支付的價款與購買價款的現值之間的差額,除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第17號——借款費用》應予資本化的以外,應當在信用期間內采用實際利率法攤銷,計入當期損益。
2.投資者投入的無形資產成本
其成本應當按照投資合同或協議約定價值確定,但合同或協議約定價值不公允的除外。
●在投資合同或協議約定價值不公允的情況下,應按無形資產的公允價值入賬,所確認初始成本與實收資本或股本之間的差額調整資本公積。
3.通過政府補助、債務重組、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取得
應分別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第16號——政府補助》、《企業會計準則第12號——債務重組》、《企業會計準則第7號——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確定其成本。
4.企業合并取得的無形資產成本
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第20號——企業合并》確定其成本。
同一控制下吸收合并,按被合并企業無形資產的賬面價值確認為取得時的初始成本;同一控制下控股合并,合并方在合并日編制合并報表時,應當按被合并方無形資產的賬面價值作為基礎核算。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中,購買方取得的無形資產應以其在購買日的公允價值計量。
此外,在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中,被購買方未確認為無形資產的,只要其公允價值能夠可靠地計量,購買方就應將其確認為無形資產。
※土地使用權的處理※
(1)企業取得的土地使用權通常應確認為無形資產。
土地使用權用于自行開發建造廠房等地上建筑物時,相關的土地使用權賬面價值不轉入在建工程成本。土地使用權與地上建筑物分別進行攤銷和提取折舊。
(2)房地產開發企業取得的土地使用權用于建造對外出售的房屋建筑物,相關的土地使用權應當計入所建造的房屋建筑物成本。
(3)企業外購的房屋建筑物支付的價款應當在地上建筑物與土地使用權之間分配,無法合理分配的,應全部確認為固定資產。
(4)企業改變土地使用權的用途,將其作為用于出租或增值目的時,應將其賬面價值轉為投資性房地產。
【例題1·計算分析題】20×5年1月8日,甲公司從乙公司購買一項商標權,由于甲公司資金周轉比較緊張,經與乙公司協議采用分期付款方式支付款項。合同規定,該項商標權總計1 000萬元,每年末付款200萬元,5年付清。假定銀行同期貸款利率為5%。為了簡化核算,假定不考慮其他有關稅費(已知5年期5%利率,其年金現值系數為4.3295)。
『正確答案』
甲公司的賬務處理如下(見表6-1)(可比照第五章的表格)
表6-1 未確認的融資費用 金額單位:萬元
年份 | 融資余額 | 利率 | 本年利息 | 付款 | 還本付款-利息 | 未確認融資費用 |
融資余額×利率 | 上年余額-本年利息 | |||||
0 | 865 90 | 134.10 | ||||
1 | 709.19 | 0.05 | 43 30 | 200.O0 | 156.7l | 90.81 |
2 | 544 65 | 0.05 | 35.46 | 200.00 | 164.54 | 55.35 |
3 | 371.88 | 0.05 | 27.23 | 200 00 | 172.77 | 28.12 |
4 | 190.48 | 0.05 | 18.59 | 200.00 | 181.41 | 9.52 |
5 | 0.00 | 0.05 | 9.52 | 200.00 | 190.48 | 0.00 |
合計 | 134.10 | 1 000.00 | 865.90 |
無形資產現值=200×(P/A,5%,5)=200×4.3295=865.90(萬元)
相關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