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親仍是交友主渠道 溝通能力差成男女通病
到了適婚年齡,身邊還沒有“伴兒”的女性,被長輩安排參加各類相親在所難免。本報的網絡調查也證實了這點,相比于男性,女性更樂于“相親”,48.57%受訪女性就有過相親經歷,29.01%的女性認為依靠親友介紹交友最靠譜。而在本報記者的直面訪談中,發現通過介紹認識從而走向婚姻的女性占到了受訪比例的8成。而在這條“大眾化”的擇偶道路上,溝通障礙似乎成為80后獨生子女的一種通病,分別進入男、女受訪者的單身三大主因行列。從大學實習開始算起,唐惠在張江高科里已經待了8年了。29歲對于一個軟件工程師來說,這是一個“黃金年齡”,不過對于一個出了校門就一次戀愛都沒談過的大姑娘來說,這又是一個讓人著急的年紀!拔耶斎幌胝剳賽,但不知道從何開始。”自稱“溝通無力”小唐在經歷了兩次失敗“相親”的打擊之后,自信心大受打擊,而其原因就是:“兩個人面對面坐在一張桌子前無話可說太尷尬了,我完全找不到互相溝通的突破口。”
小唐是南匯人,用她父母的話說,女孩子到了25歲,就該嫁人了,她顯然超過這條標準線有點遠了。“我不擅于挖掘話題和引導談話方向,一問一答是我最為經典的交流模式,好像編程當中的‘命令’與‘反饋’一樣!闭缢约核f的,計算機專業畢業的小唐做事干練、準確而有條不紊,不過“動嘴”似乎比“動手”要更難,除了和業務有關的工作討論以及匯報之外,她甚至很少和同事們“閑扯八卦”,“不是不喜歡,只不過大家都不說,我也不知道怎么開頭了。”和熟人之間尚且如此,碰上陌生人小唐更是抹不開面子了。
“從小到大,父母的管教一直都很嚴格,讀書時明令禁止談戀愛,所以我和班上的男生也很少交流,到了大學人要求我以學業為重,誰知到了工作崗位,他們一下子急了起來,而此時的我,卻發現自己已經不知道該怎么樣和男孩子溝通了。”小唐苦笑著分析起了自己不會溝通的真正原因。而在相親中,她也發現,不善言辭的她所遇到的對象不是老說錯話就是沉默寡言。
小唐的第一個“相親”對象在一家外貿公司工作,收入穩定長相端正,第一印象完全OK,只是整個見面過程中幾乎都是男方在侃侃而談。表面看似不錯的氛圍內里卻是尷尬不斷。“我告訴對方,目前正在做一個怎么樣的軟件,誰知到對方居然冷冷地回了我一句,這樣的軟件就算開發出來了也沒有市場的!蔽衣犕曛螅麄人愣住了,對方卻全然不知自己說話有些過分,還在繼續夸夸而談。事后,介紹人告訴小唐,對方就是一個大大咧咧的人,對她沒有惡意。但小唐接受不了,相親也就不了了之了。
第二次的見面經歷更加“不堪回首”,這次朋友直接給她介紹了一個同行,也“繼承”了IT人士不善言辭的傳統,“見面也就一杯咖啡的工夫,除了知道對方姓名、工作單位和年齡之外,連電話號碼都沒有留就結束了。”對此,滬上知名白領交友組織“滅剩團”團長劉云燁建議青年不要僅靠一次溝通就下決定,可以多接觸了解幾次,“給對方機會也是給自己機會!
86%的女性寧做“剩女”也不愿“湊合”
年齡越大是不是在戀愛問題上越不講究?至少從問卷分析來看,答案是否定的。在擇偶標準上相當一部分女青年有著自己的底線和原則,只有14%的受訪者明確表示“會降低標準”。34歲的媒體人Emma就是一個典型的寧缺毋濫的代表。
不是什么外貌協會,也并非要大富大貴的生活,較之那些非要坐在寶馬里哭,也不愿在自行車后面笑的姑娘,Emma對于另一半的物質、收入方面的要求并不高,也沒有啥硬性指標,但卻格外講究與相親對象第一次見面的感覺。一句緣分未到沒有遇到適合自己的人,也成了她解釋自己單身的萬精油。
眼看著年紀越來越大,她家的親戚可謂全體總動員起來,給她安排了一場接一場的相親活動!凹依锎叩镁o,三姑六婆都在幫忙找,根據以往經驗,我發現要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人才是王道!彼f,這點要求看似簡單,但卻很難,而難就難在她的心里并不知道要找什么樣的人,我只知道我不要什么樣的人。“有些人一見面就覺得不合適,感覺不對,就不想再接觸下去!
她說,可能現在是女的比男的表現得大方的緣故,互相交流的時候,總覺得他們還沒有開竅似的,交流起來感覺就是不對!氨热缫郧拔胰o償獻血,當天有一個相親對象在知道我去獻血之后,還以自己早下班為由,要求跟我見面。照理說,應該是關心對方休息得好不好,而不是出來約會吧。還有一次,被約在火車站見面,這種嘈雜的環境真心不適合相親啊,最后還約在一個快餐店,連兩個人坐的位子都沒有,我覺得情商有點低呢!”
“我要的不是一個白馬王子,只希望能找到一個與我思想契合,能懂我的人。沒有這樣的人出現,我寧愿一直等下去!盓mma深信,只要等待,終有一天會有懂她的人走進她的生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