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度國家公務員招考數為20839人,比前一年增加約2000人,招錄規模再創新高。而據官方公布的數據顯示,最終的報名人數約150萬人,實際參考人數為111.7萬人。盡管棄考人數有所上升,但是競爭強度不容小覷。
國考、省考、市考……在就業形勢嚴峻的今天,有這么一群年輕人,為了尋找一個穩定的落腳點和“鐵飯碗”而四處參加公務員考試,形成了龐大的“考碗族”。
2013年陜西省公務員考試時間還未公布,諸多考生都在緊張而焦慮地等待著。這些考試,帶給考生的不僅是壓力,更是思考:公務員崗位真的適合每一個人嗎?考公務員是最好的出路嗎?讓我們跟隨校園記者一起走近“考碗族”。
現象掃描一 女生爭當“考碗族”
在調查中,校園記者發現由于工作內容、地點、強度的限制,女生的就業率普遍低于男生,這迫使許多求職無門的女同學甘當“考碗一族”。
西安石油大學2009級的小周同學正在備考2013年陜西省公務員考試,“就業容易,但找個有保障的工作卻很難”,她告訴記者,班里21個女生幾乎都選擇了考研或考公務員。
咸陽某職業技術學院的女生小王,在就業前景不明和家人的勸說下,踏上了“考碗”之路。
同許多報考公務員的考生一樣,小王不僅在西安租了房子,還報名參加了考前輔導班。一萬多元的VIP班,主要課程就是行測和申論。 “白天上課,晚上做題,還要到不同地方去趕考,真累啊”。
有一場地方公務員考試的考點設在安康市,小王說:“我和我的同學提前一天趕到安康,找考點,找旅館,費了很大的勁兒。結果還沒考上。”后來她又陸續參加了幾次地方公務員考試,均以失敗告終,現在不得不放棄了。
現象掃描二 連考三年成了“考霸”
通過總結,很多“考碗族”至少提前一年就開始準備了。西北政法大學大三法律系的小石同學也不例外,正在為2014年公務員考試做準備:現在自己買一些有關公務員考試的書籍學習,也通過網絡下載一些有關公務員的教學課程,需要的時候會再報個培訓班,“現在大三,課程比較少,備考的時間還是很充裕的。”
西安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小卓同學,2009年畢業就開始準備公務員考試,她先后報考了地稅局、國稅局、公安局等部門,幾乎都未通過面試線,僅有一次拿到了面試資格但還是落榜了。2011年小卓又報考了氣象局、衛生局。終于在經歷了十幾場考試后,在衛生局的考試中以第一名的成績進入面試并取得成功。現在她已經升任副主任科員,而她備考三年的代價似乎還激勵了許多人從“考碗”變成“考霸”。
現象掃描三 一邊工作一邊備考
兩次省考失敗的打擊,讓小譚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另尋出路。
小譚是安康學院2008級中文系的一名本科生,2011年4月份他經過半年時間的準備,參加了陜西省公務員考試,筆試成績他排在第八名,但復試沒能通過,第一次公務員考試以失敗告終。在積累了經驗與技巧的基礎上,小譚同學又準備了一年的時間,2012年繼續參加陜西省公務員考試,以第四名的筆試成績通過,但最終又敗在了復試上。
“工作穩定,有保障,福利好。”他認為當一名公務員是自己最理想的選擇,“我覺得自己心態不太好,每次考試都緊張,筆試還行,可一到面試心里就沒譜。”
出于無奈,他現在在安康市石泉縣當中學語文教師,但考上公務員始終是他的理想,所以一邊教書一邊自學《行政職業能力測試》和《申論》這兩門考公務員的課程,一邊當老師的他一邊焦急地等待著2013年省考……
聲音:“考碗”也得理性
在許多大學畢業生眼里,考公務員是求職的一個重要途徑,因為一旦考上,就等于擁有了待遇不錯的“鐵飯碗”。由此,催生出一個特殊的群體——“考碗族”。
西北大學現代學院公務員助考辦的宰廣林老師談到這個問題時說,“如今,稱國家公務員考試是全國最熱門的考試,一點也不為過。從報名人數看,早已經超過百萬;從招錄比例來看,個別職位甚至達到上千比一。種種數據表明,國家公務員考試的競爭可謂是‘殘酷至極’!其實,公務員制度也是目前各國普遍采用的文官制度,不僅僅是在中國,在世界其他地方,公務員也是令人羨慕的‘鐵飯碗’,甚至‘金飯碗’,同樣成為人們競相追逐的熱門職業。但是,無論公務員職位如何受到追捧,公務員本質上,只應該是一種為納稅人提供服務的社會職業。作為職業,公務員與其他社會職業并沒有什么不同,大可不必附加過多身份色彩。因此,對于報考公務員一定要理性。”
一味“考碗”,一味求穩,盲目地隨大流,甚至放棄工作、職業參加國考、省考,不值得提倡。正如鄭淵潔所言,真正的飯碗不是在一個地方吃一輩子飯,而是在任何地方都有飯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