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知識是軍轉公共基礎知識必考內容。在備考2014年軍轉公基考試的過程中,特別是對于廣東、湖南、江蘇等地區以測查公共基礎知識為主的地方,必須要重視對行政管理知識的復習。根據歷年各地公基真題,將行政管理的重點知識總結如下,希望能夠幫助2014軍轉干部有針對性的備考。
1.政府職能的發展變化
自然狀態下的政府職能主要為“御外”、“安內”,一方面表現為統治職能的極端強化,另一方面表現為經濟管理和社會管理職能的相對弱化;近現代資本主義國家的政府職能主要為“御外”、“安內”、“建設公共設施”;現代資本主義國家的政府職能主要有: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穩定宏觀經濟,調節社會分配,維護市場秩序。
2.政府職能的重要地位
政府職能體現了公共行政的本質要求,是公共行政的核心內容,也是公共行政的本質體現,直接體現公共行政的性質和方向;政府職能是政府機構設置的根本依據;政府職能的轉變是行政管制體制和機構改革的關鍵;政府職能的實施情況是衡量行政效率的重要標準。政府職能的實施手段主要是依法行政。
3.政府的基本職能
(1)政治職能,政治職能亦稱統治職能,主要包括:軍事保衛職能;外交職能;治安職能;民主政治建設職能。其中,以通過政府活動,推進國家政權完善和民主政治發展為目的的民主政治建設職能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要求,也是社會主義國家行政管理的基本原則。(2)經濟職能,主要包括:宏觀調控;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市場監管。市場必須在一定的規則下才能夠有效運行,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市場經濟也稱為“法制經濟”。(3)文化職能,主要包括:發展科學技術;發展教育;發展文化事業;發展衛生體育事業。(4)社會職能,主要包括:調節社會分配和組織社會保障;保護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促進社會化服務體系建立;提高人口素質,實行計劃生育。
4.政府職能轉變的內容
政府職能轉變,不僅包括政府職能內容的轉變,還包括政府行政職能方式的轉變、政府職能的重新配置以及相應政府機構的調整和改革。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1)政府職能的外部轉移。指政府將不屬于自己的職能還給企業以及社會中介組織,防止政府職能的“越位”,將屬于政府自己的職能收回,防止政府職能的“缺位”。(2)政府職能的系統轉移。在縱向層級之間要按照必要的集中與適當的分散相結合的原則,合理劃分各級政府的職能范圍,明確各自的權力和責任;在橫向部門之間要按照相同或相近的職能由一個部門承擔的原則,合理配置和劃分政府部門之間的職責分工。要在管理運行上按封閉原則進行分類。(3)行政管理方式的轉變。行政管理方式,即政府行使能的方式,包括工作方式、工作作風、運行程序等,管理手段的轉變,就是將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單一行政手段,轉向綜合運用經濟手段、法律手段為主,輔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5.政府職能轉變的關鍵--政企分開
(1)政企分開的主要內容:政府與企業社會職能的分開;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開;政府國有資產所有者職能與行政職能的分開。政府不應直接管理企業,直接干預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不得隨意截留企業的權利,使企業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法人實體和市場競爭的主體。
(2)政企分開的主要措施:解除政府主管部門與所辦經濟實體和直屬企業的行政隸屬關系;大量裁減專業經濟部門和各種行政性公司,發展社會中介組織;加強和改善國有企業的監管方式。作為過渡性措施,要保留部分專業部門,主要職能為制定行業規劃和引導行業產品結構的調整。
6.機構編制管理
機構編制管理是行政管理的基礎工作之一,是根據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狀況、政治體制狀況以及行政管理科學化程度,通過運用技術手段綜合分析,以確定國家各類法定組織的職能范圍、職責權限、機構設置和人員配備,并進行調控和監督,以實現國家管理系統的精簡、統一、高效。我國的機構編制工作采取“統一領導,分級管理”的領導體制;其在編制管理方面的主要任務是:職能管理;機構管理;人員管理。政府機構的名稱一般包括域名(地理位置或管理范圍)、矢名(管理內容)、格名(表明規格級別)。三定:定職能、定機構、定人員編制。
7.政府機構設置原則
(1)職能優先原則,即:職能是機構存在的前提;科學界定政府總體職能;科學配置和劃分政府職能;以政府職能是否順利實現來檢驗政府機構設置的合理性。
(2)完整統一原則,即:政府職能是完整統一的;行政權力是完整統一的;政府機構設置是完整統一的。
(3)管理幅度與管理層次相適應的原則,在實際應用中,應遵循以下幾條規律:在管理對象和內容不變的情況下,管理幅度與管理層次成反比;管理幅度事務的難易程度成反比;管理幅度同管理者的能力以及管理手段的先進程度成正比;管理幅度與下屬人員的能力成正比關系;管理層次與組織效率成反比。
(4)權責一致原則,指在機構設置中,要使機構的職權與職責相稱、平衡,它包含三層意思:設計合理的職位體系;權責相稱的制約機制;獎懲分明的激勵機制。
(5)精簡與效能原則,即做到機構設置要精簡;人員編制要精干;辦事程序要簡化。
8.政府機構改革
政府機構改革的動因:經濟體制改革的需要;政治體制改革的需要;精簡機構和人員的需要;減輕財政負擔的需要;提高行政效率的需要。
1982年機構改革。一是提出干部的“四化”,即革命化、知識化、專業化、年輕化,特別在解決干部隊伍老化和領導職數過多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二是實行行政首長負責制,并將其寫入憲法。
1988年機構改革。一是提出轉變政府職能的概念,并把轉變政府職能作為政府機構改革的關鍵;二是提出政企分開、黨政分開原則,初步理順黨政關系、政府與企事業單位和人民團體的關系、政府各部門之間的關系以及中央政府同地方政府的關系。
1993年機構改革。一是在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背景下,把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為機構改革的目標;二是強調了轉變職能的根本途徑是政企分開;三是提出了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概念,擴大了機構改革的內涵。
1998年機構改革。改革目標:建立辦事高效、運轉協調、行為規范的行政管理體系,完善國家公務員制度,建設高素質的專業化行政管理干部隊伍,逐步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有中國特色的行政管理體制。
2003年機構改革。這次改革是在加入世貿組織的大背景之下進行的。改革后,除國務院辦公廳外,國務院由28個部門組成。這次改革進一步推動了政府職能轉變,明確提出政府職能應集中于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等四個方面。
2008年機構改革。國務院新組建工業和信息化部、交通運輸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環境保護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改革后,除國務院辦公廳外,國務院組成部門設置27個。這次國務院改革涉及調整變動的機構共15個,正部級機構減少4個。國務院機構改革是深化行政管理體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七屆二中全會強調,到2020年要建立起比較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管理體制。
2013年機構改革。改革的重點是,緊緊圍繞轉變職能和理順職責關系,穩步推進大部門制改革,實行鐵路政企分開,整合加強衛生和計劃生育、食品藥品、新聞出版和廣播電影電視、海洋、能源管理機構。具體內容是:實行鐵路政企分開;組建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組建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組建國家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重新組建國家海洋局;重新組建國家能源局。這次改革,國務院正部級機構減少4個,其中組成部門減少2個,副部級機構增減相抵數量不變。改革后,除國務院辦公廳外,國務院設置組成部門25個。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