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經濟體制 |
第 3 頁:市場經濟 |
第 5 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
三、經濟發展方式
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實現未來經濟發展的宏偉目標,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關鍵是要堅定不移地走改革開放的道路,大力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這是關系國民經濟全局、緊迫而重大的戰略任務。
(一)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
第一,盡管早在社會主義建設初期,我黨就制定了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和一套“兩條腿走路”的方針,但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卻長期存在“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問題,經濟發展不協調、不平筏。
第二,雖然經濟實力顯著增強,但是我國生產力水平總體不高,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結構趨同,低水平擴張,長期形成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從根本上向集約型增長方式轉變。
第三,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相對不庀,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的外延式經濟增長仍未能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的內涵式經濟增長轉變。
第四,經濟發展不能以資源浪費、環境破壞為代價,仍需加大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力度,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以低投入、高產出、少排污、可循環為目標,提高效率、降低消耗,實現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
(二)科學發展觀
我們黨總結多年發展實踐,借鑒國外發展經驗,適應新的發展要求,提出了立足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的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以人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滿足人們的多方面需求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的同時,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設,形成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格局;協調,就是要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統籌區域協調發展、統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町持續,就是要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處理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三)有效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當前,中國的經濟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要應對這些挑戰,離不開科學發展觀的有效貫徹落實:
第一,始終保持經濟的理性增長:在這里要特別強調一種“健康狀態”下的經濟增長。所謂健康的增長一般指在相應的發展階段內.以“財富”擴大的方式和經濟規模增長的度量,去滿足人們在自控、自律等理性約束下的需求。 第二.全力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它意味著新增財富的內在質量,應當不斷地、連續地加以改善和提高。
第三.滿足“以人為本”的基本生存需求:科學發展觀強調人的全面發展,其中人的基本生存需求和生存空間的不斷被滿足和擴展.是一切發展的基石。
第四。調控人口的數量增長。提高人口的素質:人口數量的年平均增長率首先應穩定地低于GDP的年平均增長率,而后逐漸實現人口自然增長率的“零增長”。
第五。維持、擴大和保護自然的資源基礎:地球的資源基礎在可以預期的將來,仍然是供養世界人口生存與發展的唯一來源。
第六。集中關注科技進步對于發展“瓶頸”的突破:科學發展觀始終強調“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科技進步在可持續發展戰略實施中,能夠迅速把研究成果積極地轉化為經濟增長的推動力.并克服發展過程中的“瓶頸”.以此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總體要求。
第七。始終調控環境與發展的平衡:科學發展觀不贊成單純為了經濟增長而犧牲環境的容量和能力,也不贊成單純為了保護環境而不敢能動地開發自然資源。
(四)以科學發展觀指導經濟發展方式
以科學發展觀指導經濟發展方式,必須把握好以下幾方面要求:
第一.要進一步轉變發展觀念。反對把“發展是硬道理”簡單地理解為“增長是硬道理”,反對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視為“以速度為中心”,不能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追求產值,必須樹立起把經濟的發展同資源的消耗、環境的退化、生態的惡化聯系在一起的科學發展觀。
第二.要進一步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大力推進經濟增長方式向集約型轉變,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一是要以提高質量效益為中心;二是要以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為目標,加大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力度;三是要以科技進步為支撐。
第三,要進一步轉變經濟體制。一是要深化財稅、金融和投資體制改革,從體制上解決產業結構。
趨同、增長方式粗放、低水平擴張的問題;二是要消除城鄉分割的體制性障礙,有序推進農民向非農產業轉移,引導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合理配置,加快城鎮化進程,逐步解決城鄉二元結構問題;三是要深化社會領域的改革,切實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問題;四是要推進勞動就業和社會分配體制改革,完善禮會保障體制,為解決收入差距問題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