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
健康是國民素質的重要體現。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基礎,關系千家萬戶幸福。全民健康水平不斷提高。是人民生活質量改善的重要標志,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大力發展醫療衛生服務,是廣大人民群眾的迫切愿望。要加快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服務的目標。
(一)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
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總的原則和要求是: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堅持預防為主、以農村為重點、中西醫并重,實行政事分開、管辦分開、醫藥分開、營利性和非營利性分開,強化政府責任和投人,完善國民健康政策,鼓勵社會參與,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醫療服務體系、醫療保障體系、藥品供應保障體系,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這是我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建設的基本框架和主要目標,要圍繞這個框架和目標,加快推進醫療衛生事業改革和發展。
(二)建設公共衛生服務體系
提高重大疾病和傳染病防治能力,是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的重要任務。要完善重大疾病防控體系,提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
我國公共衛生建設的重點在農村,要加強農村三級衛生服務網絡和城市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建設。要堅持政府主導、鼓勵社會參與,建立健全社區衛生服務網絡,加大城市醫療衛生資源凋整力度,優化城市衛生服務結構,方便群眾就醫看病。減輕醫療費用負擔,努力滿足群眾基本衛生服務需求。
(三)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
我國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基本目標是: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要以深化公立醫院改革為突破口,深化醫療衛生管理體制、醫療機構運行機制、衛生投入體制、醫療服務和藥品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建立國家基本藥物制度,保證群眾基本用藥。扶持中醫藥和民族醫藥事業發展。加強醫德醫風建設,提高醫療服務質量,確保食品藥品安全。
(四)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
我國是一個有13億多人口的發展中大國,人口問題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長期面臨的重大問題,是制約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是解決我國人口問題的必然選擇,關系著中國的人口數量、人口質量和國民素質,關系到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要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穩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質,改善人口結構,努力實現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的轉變,實現人口與經濟社會發展和資源環境相協調。要開展愛國衛生運動,發展婦幼衛生事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七、完善社會管理
完善社會管理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是解決民生問題的重要保證。社會穩定是人民群眾的共同心愿,是改革發展的重要前提。
(一)推進社會管理體制改革創新
要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健全基層社會管理體制。在社會管理格局中,黨委領導是根本,要充分發揮黨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制定正確的大政方針,支持政府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社會事務。實行政府負責,是國家履行社會管理職能的必然要求。
健全基層社會管理體制,加強城鄉社區建設,以社區為基礎形成穩定成熟的社會管理格局。健全基層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基層群眾自治機制,擴大基層群眾自治范圍,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城鄉社區建設成為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文明祥和的社會共同體。創新社會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在服務中實施管理,在管理中實現服務,最大限度地激發社會創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
(二)妥善處理人民內部矛盾
要完善信訪制度,健全黨利政府主導的維護群眾權益機制,統籌協調各方面利益關系,有效預防和化解各類社會矛盾。適應我國社會結構和利益格局的發展變化,形成科學有效的利益協調機制、訴求表達機制、矛盾調處機制、權益保障機制。堅持依法辦事、按政策辦事,妥善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積極預防和妥善處置人民內部矛盾引發的群體性事件,維護群眾利益和社會穩定。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特別要高度重視解決城鄉困難群眾的生產生活問題,讓廣大人民群眾更多地分享改革發展成果。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三)重視社會組織建設和管理
依法管理社會組織,是社會建設和管理的重要內容,是完善市場經濟體制,促進社會和諧和推動社會全面進步的必要手段。社會組織通常指政府和企業之外的民間組織,其特點是不以營利為目的,主要開展公益性、互助性和自律性活動,具有民間性、獨立性和組織性等特征。堅持培育發展和管理監督并重,發揮各類社會組織提供服務、反映訴求、規范行為的作用。發展和規范律師、公證、會計、資產評估等機構,鼓勵社會力量在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社會福利等領域興辦民辦非企業單位。發揮行業協會、學會、商會等社會團體的社會功能,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發展和規范各類基金會,促進公益事業發展。引導各類社會組織加強自身建設,提高自律性和誠信度。
加強流動人口的服務和管理,建立適應人口流動需要的社會管理體制,把流動人口納入各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包括在當地社會建設和管理體系之中,推動社會管理方式的創新。
(四)堅持安全發展
強化安全生產管理和監督。要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完善安全生產體制機制,健全安全生產責任制度,維護安全生產秩序,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維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完善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機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建立健全分類管理、分級負責、條塊結合、屬地為主的應急管理體制,形成統一指揮、反應靈敏、協調有序、運轉高效的應急管理機制,有效應對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提高危機管理和抗風險能力。健全應急預案體系,完善應急管理法律法規,加強應急管理宣傳教育,提高公眾參與和自救能力,實現社會預警、社會動員、快速反應、應急處置的整體聯動。全面加強綜合減災能力建設,提高防范和應對自然災害能力。
(五)健全社會治安防控體系
堅持打防結合、預防為主、專群結合、依靠群眾的方針,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廣泛開展平安創建活動,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確保社會治安大局穩定。改革和加強城鄉社區警務工作,打造服務群眾、維護穩定的第一線平臺,依法防范和打擊違法犯罪活動。著力整治突出的治安問題和治安混亂地區,堅決遏制刑事犯罪高發勢頭,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完善國家安全戰略,健全國家安全體制,有效應對各種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高度警惕和堅決防范各種分裂、滲透、顛覆活動,切實維護國家安全。
和諧社會要靠全社會共同建設。我們要緊緊依靠人民,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努力形成社會和諧人人有責、和諧社會人人共享的生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