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背景】
每年新增勞動力多。今后一個時期,每年需要就業的城鎮勞動力超過2400萬人,而經濟在正常增長條件下,就業崗位每年只能安排1200萬個左右,勞動力供大于求的矛盾相當突出。農村未轉移勞動力多。我國農村還有1億多富余勞動力,每年需要轉移的大約800萬—900萬人;2億(22978萬人)多農民工當中還有很多工作崗位并不穩固。
【考點分析】
一、先階段為什么會有就業問題?
在大學生以及需要就業的人群中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還存在著結構性矛盾,一方面很多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很多地區、很多行業卻沒有大學畢業生去工作。
另外在體制上,我國大學教育中存在的與社會發展、市場需求相脫節的問題,也加劇了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困難。一些高校的專業設置,忽視市場導向,導致培養的人才與社會需求不對路。部分高校過分追求經濟效益,盲目上馬熱門專業,使得這些專業的畢業生供給迅速增加而超過實際需求。
最后,由于我國國情決定的,我國國民經濟的構成中,傳統制造業和農業占了較大比重,而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則發展相對滯后。前者提供的是大量的體力勞動崗位,后者才能為大學生提供大量的腦力勞動崗位。
二、問題出現后的對策應該從哪些方面論述?
在提及對策的過程中,需要注意,要和我們分析的角度一樣,因此我們的對策也就相對應的和我們分析的原因有一一對應的形式:
首先,對于需要馬上就業的大學生而言:轉變觀念,樹立正確的擇業觀。應該樹立“先就業求生存,后擇業謀發展”的觀念,先在社會上立住腳,通過踏實工作和優異表現,逐步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另外自主創業是市場經濟中最有效的就業方式,也是高校畢業生實現人生理想的重要途徑。
其次,在社會層面上給予大學生多方面的幫助。在大學的教學安排方面,包括專業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與市場需求、就業狀況相結合。當然,可以借鑒國外的一些先進例子進行解答題目,如果同學們是在考試中遇到這樣的考題,可以適當的引用例子。
最后,政府需要及時轉變產業結構的劃分。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根本出路,在于切實促進經濟轉型,實現國民經濟從以傳統制造業和農業為主,向以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為主轉變,從而大幅度提高經濟體對腦力勞動者的吸納能力,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才能得到根本性的解決。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