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面試考試當中,我們除了要掌握基本的答題思路之外,還應該關注一些時政方面的熱點,如果可以在綜合分析對策的方面適當引用一些,將會使我們的答題錦上添花,下面為大家整理了關于教育公平相關資料,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一、教育公平的三個層次
第一,確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第二,提供相對平等的受教育的機會和條件;第三,教育成功機會和教育效果的相對均等,即每個學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后能達到一個最基本的標準,包括學生的學業成績上的實質性公平及教育質量公平、目標層面上的平等。其中,“確保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機會”是前提和基礎,“提供相對平等的受教育機會和條件”是進一步的要求,也是“教育成功機會”和“教育效果相對均等”的前提。而通常,這三個層次被概括為:起點公平、過程公平和結果公平。
此外,對教育公平的正確認識還包括:教育公平的發展有一定的相對性和追求教育公平與追求教育效率是統一的這兩個方面。
二、問題
(一)地區差別:教育差距加大
(二)城鄉差別:農村教育問題仍然突出
(三)階層差別:關注弱勢群體和貧困學生
(四)女性教育和少數民族教育
三、原因
(一)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由于自然、歷史等原因,我國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比較突出。各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差距,直接決定了教育水平的差距。如2008年上海市初中生均預算內教育事業費為15473。62元,而貴州省僅為2310。83元
(二)教育投入不足。“窮國辦大教育”是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真實寫照。雖然各級政府對教育的投入不斷增加,但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一直較低,不僅低于大多數發達國家,而且低于部分發展中國家,這制約了條件的改善和優質教育資源的擴展。
(三)資源配置不合理。目前,城市發達地區集中了大多數優質教育資源,而農村和邊遠貧困地區則相對稀缺。即便在同一城市,不同學校占有的資源也存在巨大差距。雖然近年來,國家取消了重點學校制度,加大了薄弱學校改造力度,但是,重點學校本身長期積累的名牌效應依然存在,加劇了教育資源分布的不均衡;
(四)政策制度不完善與教育政策中的“城市取向”。我國教育發展史中,一些不利于教育公平的體制機制障礙還沒有完全消除,一些促進教育公平的機制還未建立。影響和制約教育公平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依然存在。一些已經落后于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合理制度如城鄉分治的戶籍制度加劇了教育不公。
四、對策
(一)各級政府要采取措施推進社會公平。要調整地區、城鄉、階層之間的收入分配,逐步縮小貧富差距,推進社會公平,為教育公平創造良好的客觀環境。
(二)調整國民收入分配與財政支出結構,強化政府在教育資源配置中調節公平與效率關系的作用。
(三)深化教育體制和辦學體制改革,以促進教育公平。
(四)加強教育立法,建立社會救濟制度。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