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顧名思義是典藏、陳列、研究代表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實物的場所。很多博物館同時也是為中小學生提供知識、教育和參觀游覽機會的教育實踐基地,讓他們傳承歷史、親近和尊重文化。可是,就是這樣的教育基地,常出現造假現象,或者“掛羊頭賣狗肉”。曾有媒體曝光某地一家國防教育基地,炮臺、槍械參觀區和操練場難覓蹤影,崛起的卻是洋樓別墅,室內有洗浴桑拿房,樓頂有露天泳池,基本看不到與教育主題有關的設施或內容。還有的抗震博物館也名不副實,幾乎找不到與地震相關的歷史資料和科普介紹,全館都是當地成就展。
最近,河北一家民間博物館成了 “眾矢之的”。造型奇異的藏品讓人目瞪口呆,“穿越”年代、不符史實的文字解說更叫人大跌眼鏡。最不解的是,這家博物館竟然是省級科普教育基地、少先隊實踐教育基地。好在當地有關部門已對其實施整改,并摘下“基地”牌子。
據了解,這家民間博物館6年前建成,每年有三四千名學生進館參觀。可是,孩子們看到的是另一番“歷史天地”:唐三彩變成了唐五彩;十二生肖銅像穿上了中山裝,還分出公和母;中國瓷器是炎帝時期制造;晉代斗彩葵口盤上赫然寫著“三英戰趙云”……這樣的教育基地,實在有點誤人子弟。不少網友直呼: “博物館太奇葩,在這里熏陶,大概歷史考試不會及格,連祖宗都要丟了。”
在全國各地,都有一些國家級或省、市級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等,且基地掛牌數每年都在增長。針對中小學生的教育基地,應本著寧缺毋濫原則,決不能讓“假冒偽劣”的教育基地再誤人子弟,或成“空中樓閣”,發揮不了教育功能。而教育基地的牌子一旦掛上去,也不能一勞永逸,應接受公眾監督,一旦出現造假、違規等現象,當立即摘牌。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