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概述
2013年被稱為“史上最難就業季”,有超過50%的在校大學生期望進入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等體制內單位。這是日前發布的《中國大學生最佳雇主調查報告》顯示的。該報告由中華英才網組織專家調查撰寫。--《科技日報》職業規劃
今年的公務員考試還沒開始,但身邊不少同學已經開始買參考書、報培訓班,希望年底能考上公務員或擠進事業單位。看看《中國經濟周刊》的最新報道,便能明白大學生為何對“體制內”單位如此癡迷--據報道,有的“體制內”單位,員工花市場價1/8的錢就能在北京鬧市區拿下一套房;有的“體制內”單位,年會抽獎最差也能得到一臺iPad2;有的“體制內”單位,只需花一塊錢就能吃一頓豐盛的午餐……--《新華網》
大學生就業一心追求體制內、有編制--都說大學生就業難,可在今年青海省城舉辦的幾場招聘會上記者發現,面對眾多企業的熱情,很多大學生毫不動心,眼睛只盯著機關、國企和事業單位,一心追求體制內、有編制,這成了求職成功的一大障礙。--《西海都市報》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盡管當前就業形勢嚴峻,但很多大學生依舊向往去企、事業單位,因為他們普遍認為,這些單位穩定性高、福利待遇好。
另據相關機構對大學生就業意愿調查顯示,35.4%的大學生愿意去黨政機關工作;18.9%選擇國有事業單位;13.6%選擇國有企業;僅有1.3%的大學生選擇去民營企業。
--《中國經濟時報》
麥可思研究院發布《2013就業藍皮書》,恰逢今年為大學畢業生“史上最難就業年”,目前2013屆高校畢業生總體簽約進程與上屆相比明顯下滑,自主創業比例逐年攀升,但“體制內”依舊是大學生最愛的飯碗。 --《經濟觀察網》
模擬題
在一次對于在校大學生的就業期望調查中,有超過半數的在校大學生渴望進入體制內單位工作。對此你怎么看?
參考解析
2013年被譽為“史上最難就業季”,2013屆高校畢業生總體簽約進程與上屆相比明顯下滑。但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多地舉辦的招聘會上面對眾多企業的熱情,很多大學生毫不動心,眼睛只盯著機關、國企和事業單位,一心追求體制內、有編制,這成了求職成功的一大障礙。據統計,超過50%的應屆高校畢業生期望進入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等體制內單位。針對這種現象我們應該冷靜對待、理性的分析。我認為造成這種狀況的深層次原因是我國的就業渠道過窄、應屆大學畢業生擇業觀念不合理等。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體制內”的單位待遇福利相對完善,工作相對穩定,這是很多大學畢業生選擇“體制內”的一個重要原因。這也反映了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以及國人對安全感的缺乏。
其次是受傳統的“學而優則仕”的觀念的影響,中國深受傳統儒家思想的影響,“體制內”的工作社會地位高,受人尊重,這也是很多大學生選擇“體制內”的重要原因。
再次是就業渠道單一,就業形勢嚴峻。受宏觀經濟形勢的影響,曾經象征著高福利、高收入的的外資企業已經風光不在。這也使得眾多高校畢業生選擇相對穩定的“體制內”工作。
這種現象會對我們的國家社會造成一定的影響。
首先,大部分高校畢業生優先選擇到“體制內”,這會為我們的“體制內”單位注入新的活力。應屆大學畢業生掌握著最新的知識,推動著社會的潮流,他們的到來必然會帶來新的活力,促進“體制內”單位的發展。但大部分高校畢業生選擇“體制內”,會造成人才的過分集中,不利于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這也是對教育資源的一種浪費,不利于體制外企業人才的引進,最終不利于社會的進步。
其次,大部分學生選擇“體制內”單位,會對社會風氣造成一定的影響。選擇體制內的工作是傳統的官本位思想的一種表現,這不利于科學合理的擇業觀的培養,不利于良好的社會風氣的養成,不利于經濟的平衡發展。
再次,“體制內”熱潮的發展,會使得很多“中立”者盲目跟風。但現實表明很多進入體制內的人并不真的喜歡體制內的工作,最終導致他們工作懈怠,影響了單位的工作效率。
針對這種種弊端,我們應該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要加強引導,對大學生進行科學合理的職業規劃教育,使廣大高校畢業生樹立健康的擇業觀,使人才能夠在各個行業自由、平穩、健康流動。消除傳統思維對當地大學生的不良影響。
其次要努力構建社會公平,構建公平合理的社會保障機制。使所有的社會勞動者公平的享受經濟發展帶來的成果。大力扶持其他產業良性發展、持續發展,并完善社會各項福利和保障制度,讓各行各業都能有安全感。
再次要努力發展經濟,擴寬就業渠道,和就業領域。為優秀人才提供實現自己理想和價值的舞臺。
只有我們采取以上措施,加強對大學生的引導、努力構建社會公平、提供更多的機會,大學生爭先恐后進體制的局面一定會得到改善,人才資源一定會在各行各業之間合理流動,我們的經濟和社會也一定會良性發展、進步。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