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忽視的六大挑戰
第一個挑戰:經濟增長速度放慢導致“速度型效益”大幅縮水,加劇財政金融風險。這可能導致不少地方和企業原有的贏利模式被沖垮,原來占有的市場中心,或盈利的主要來源,現在可能整個被打亂。“速度型效益”加速縮水對地方政府帶來的挑戰十分嚴峻。一些地方原有的財政收入來源不再可靠,例如土地批租收入急劇下滑,又沒有新的利稅來源,特別是正常可持續的稅收來源,經濟高速增長期間掩蓋的財政窟窿明顯暴露,產業發展生態嚴重惡化。
第二個挑戰:國際競爭加劇,市場重心可能轉移。美歐日實施重振制造業戰略,會影響中國傳統優勢市場,我們如果進行同構同類競爭,就要考慮在技術水平、產品研發投入方面有沒有競爭力,怎樣通過品種或市場布局的調整,來形成差異性競爭,保持我們原有的競爭優勢。跨國公司仍然看好中國市場,并實施研發本地化、制造本地化和市場本地化的新戰略,在我們家門口形成直接競爭壓力。現在發達國家的投資貿易保護措施名目繁多,除了反傾銷、反補貼、技術壁壘,還攻擊中國搞國家資本主義,進行不公平的競爭,等等,跟著拋出相應的貿易投資規則,對我國產業發展形成新的牽制。
第三個挑戰:產業結構調整面臨的資源環境約束明顯增強。我國在國際上承諾,到2020年單位GDP碳排放強度要比2005年減少40%至45%,“十二五”規劃綱要也對減少單位GDP能耗和碳排放規定了必須完成的約束性指標。突出環境約束,是對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提出新的約束條件,中西部地區傳統產業比重大、資源密集、環境脆弱,面臨的轉型壓力更大。
第四個挑戰:綜合成本上升,傳統產業的盈利空間急劇縮小。這和“速度型效益”縮水是密切相關的。比如,地價、水電價、資源價格、治理污染的代價、勞動力成本和融資成本都在上升,壓力有增無減,這是企業反映最大的難題。由于外需下降,傳統產業原來靠出口能夠盈利的空間也受到擠壓。所以,社會上關于減稅的呼吁很強烈。現在推出的“營改增”,逐步擴大營業稅改為增值稅的范圍,正是在考慮減輕企業稅賦,從而增強企業活力和技術改造發展后勁,鼓勵服務業發展,引導產業結構調整。未來,結構性減稅還要向深入推進。
第五個挑戰:行業利潤分配嚴重失衡,導致產業結構調整方向混亂。近年來,許多加工制造企業紛紛“轉型”,轉到股市、樓市去投機,卻不愿意做實業。這種畸形的要素流動,從根本上看是行業利潤信號嚴重扭曲導致的。要改變這種局面,需要從完善競爭政策、財稅政策、金融政策以及改革資源價格上發力,從而校正行業利潤信號,正確引導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
第六個挑戰:挺過“陣痛期”與追求短期目標的矛盾。在我國經濟增長態勢放慢的過程中,原來沒有暴露的問題都會暴露出來,這就像一段“陣痛期”。比如“速度型效益”嚴重縮水,導致財政金融風險暴露;又如利潤分配嚴重失衡,導致沒人愿意去發展實業,在經濟高漲的時候它們都被掩蓋起來。同樣,經濟高漲時人們也不覺得產能有什么過剩,該淘汰的落后產能還在開足馬力。而在經濟增速出現趨勢性放緩的情況下,原有的深層次矛盾必然會水落石出。這個時候要考慮,我們能否挺過這段“陣痛期”,借這個機會把該淘汰的都淘汰掉,奠定更好的后續發展基礎。經驗表明,短期目標很容易被追求,優勝劣汰的時機很容易被延宕,該淘汰的很容易死灰復燃。為了克服積重難返、尾大不掉的難題,我們始終需要面對如何遠近兼顧,作出更為積極的選擇。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