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結構調整是當今各國發展經濟的重要課題,調整和建立合理的產業結構,目的是促進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改善.
產業結構合理性的主要標志是:能合理利用資源; 各產業部門協調;能提供社會需要的產品和服務;能提供勞動者充分就業的機會;能推廣應用先進的產業技術;能獲得最佳經濟效益等. 根據以上概念進行思考全國各個地區(東中西三部分)各個行業的產業結構調整的途徑.
產業結構,也稱國民經濟的部門結構。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之間以及各產業部門內部的構成。社會生產的產業結構或部門結構是在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
正文:
產業結構調整的機遇與挑戰
近兩年我國經濟發生新的變化,出現一些新特點,最突出的是經濟增長速度呈現趨勢性放緩,經濟轉型的動力增強,壓力加大。世界經濟也在發生一些變化,比如,美歐日等主要經濟體實施重振制造業戰略,新一輪技術創新和產業革命孕育著突破,等等。這些新變化不僅給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帶來不少機遇,也帶來不少挑戰。
面臨五個方面的機遇
機遇一:新的區域增長極和產業升級動力正在生成。在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我國經濟增長的動力來源其實正在發生一場“靜悄悄的革命”。現代生產性和生活性服務業發展相當活躍,近兩年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一直處于擴張期,今年以來這種態勢仍然明顯延續。中西部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效果凸顯,新的區域增長極正在形成。在東部工業增加值、出口利潤和財政收入等指標明顯下滑時,中西部一些省份和城市的這些指標卻逆勢上揚,甚至大幅度上升。產業遷移促使要素流動,有利于矯正扭曲的市場價格和效益分布狀況,催生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的新動力。制造業技術創新和轉化應用能力有所增強,資本技術密集型行業的全要素生產率逐步提高。同時,全社會就業總量并未減少,相反還在擴大,去年經濟增速慢于8%,但城鎮新增就業超過年初預期目標366萬人。正是由于產業結構、區域布局和增長動力的這些新變化,我國才能在經濟增速放慢的情況下擴大就業容納量。
機遇二:我國的市場回旋余地大,綜合競爭優勢明顯。在這種情況下,新技術和產業容易形成規模經濟,應用新技術的成本會迅速下跌,成本下跌就可以促進產業化、商業化、規模化。當前,雖然我國土地、資源、環境、勞動力等綜合成本確實在上升,但我們的綜合競爭優勢仍然明顯。去年國研中心外經部在全國對幾百家國內外企業做問卷調查,讓它們對中國和其他新興經濟體做一個投資環境評價,時間段分為過去、現在、未來,各是五年,滿分是10分。結果中國的評分高達8.5分,其他新興經濟體6.5分,評分曲線都是上揚的,我們中國的上揚比他們高2分。有12項指標,其中除了對勞動力成本和水電成本上升的評分為下降之外,其他10項指標評分全部是上升的,包括生活環境、社會環境、市場環境、基礎設施條件、產業配套環境、政府服務效率,還有勞動者素質的提高等。
這表明我們的綜合競爭優勢仍然明顯。雖然我國勞動力數量增長速度放慢了,甚至絕對量減少了,但是這么多企業肯定并繼續看好中國勞動力素質的提高。可見,不能簡單說年輕勞動力減少,人口紅利就沒了,而勞動力素質提高則是我們新的人口紅利來源。在全要素生產率提高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當中,勞動力素質提高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我國的市場規模和回旋余地這么大,又有這樣明顯的綜合競爭優勢,我們應該利用好這些積極因素,推動產業結構調整。
機遇三:地區分工和產業布局將展開新的重組。我國堅持擴大內需方針,工業化、城市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匯成4股潮流,居民消費結構由溫飽型向小康型升級進程持續活躍,投資和消費兩大內需十分旺盛。中西部和東部的差距也是巨大的經濟發展潛力。中西部正在形成新的區域經濟發展格局,一些資源型城市加快產業轉型,新的市場需求和后發優勢孕育積累,產業梯度轉移的戰略縱深不斷拓展。“十二五”期間,突出環境約束、民生改善和創新驅動的轉型導向日益鮮明,支持結構優化、實體經濟發展和有利于構建生態文明的財稅金融改革、資源價格改革,以及鼓勵競爭的改革,亦將陸續配套推進。我國經濟發展的區域分工、市場需求、產業關聯、制度環境等都將繼續發生新的變化。
機遇四:產業組織和供應鏈將發生新的整合。在新技術和新市場的引導下,原有的工業門類可能演化為生產性服務業,傳統的服務業可能整合為新型的服務業,制造業的核心業務可能越來越趨向于精、專、強,而原來的非核心業務可能越來越獨立為新的經營實體,甚至發展為新的產業形態。產業分工形式、上下游供應鏈、產業組織和產業生態環境都可能發生新的調整重組,進而影響企業到哪去投資,以及用什么樣的商業模式和贏利模式,來應對這樣一些變化。誰能夠認清轉型過程的客觀趨勢、經濟技術規律和體制變革方向,從中發現機遇,把握好產業的市場定位和分工定位,順勢而為,誰就能在轉型中成為領航產業或行業的領頭羊。
機遇五:新興經濟體合作潛力很大,前景看好。經過多年快速發展,新興經濟體活力增強,科技實力正在改善。它們內需潛力大,新技術的市場空間廣闊,在傳統技術和工業上的沉淀成本小,人口紅利明顯,創新所需的人力資源潛力不可小視。新興經濟體完全可以成為第三次產業革命的生力軍。在區域和雙邊活動中,新興經濟體的比較優勢和國際競爭力各具特色,以自由貿易區為主要方式的區域合作方興未艾。在應對危機中,它們主動加強合作,有利于形成穩定的全球經濟格局。我國經濟與其他新興經濟體有很強的互補性,我國工業對它們的市場適應性和就業包容性也有突出優點,向新興經濟體“走出去、扎下根”大有可為。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