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責編:wyat
看了本文的網友還看了學歷| 高考 中考 考研 自考 成考 外語| 四六級 職稱英語 商務英語 公共英語 資格| 公務員 報關員 銀行 證券 司法 導游 教師 計算機| 等考 軟考
工程|一建 二建 造價師 監理師 咨詢師 安全師 結構師 估價師 造價員 會計| 會計證 會計職稱 注會 經濟師 稅務師 醫學| 衛生資格 醫師 藥師 [更多]
參考解析
近幾年來,教育問題仿佛已經走到十字路口,教育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但卻難以看到卓有成效的改革措施。與此同時,學術界的“錢學森之問”,應屆畢業生的創新能力不足,以及發生于各大高校、甚至各中學的學生心理問題,矛頭都指向現行教育體制。而以李爽等人為代表的實例告訴我們,教育改革,應以培養興趣為中心。
第一,興趣是人們認識世界的原動力。我們知道,人在童年時對未知的世界充滿了好奇,而這種好奇心,是我們認識世界的原動力。教育的目的,應該是對這種好奇心進行適當引導,引導其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不斷去認識世界,認識自己,不斷豐富自己的認知體系。而與之相反的,灌輸性的教育則是在抹殺學生求知的積極性,讓學生對知識由好奇變為抵觸,這樣的教育,最終的成果,必然是以應試為目的,考完就忘,這是對教育資源和學生時間、生命的巨大浪費。故而,教育應以充分培養興趣為基礎。
第二,興趣是人們持續學習的不竭動力。沒有永遠的教育,但卻有終身的學習。教育,就是在興趣培養的基礎上教會學生學習的能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海量的知識。也正是不斷學習的能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使我們能夠在之后的工作中游刃有余。
第三,興趣本身,保證了求學和治學過程中的一種積極熱情的態度,而這種態度,就像謝和平校長所說的那把火,是把一件事情做到最好的基礎,包括科研。其實,也正是這種最原始的熱情,促使人們在未知的探索旅程中披荊斬棘,不斷突破自我,最終站到世界的頂峰,成為所謂的“大師”。
綜合來看,興趣決定著一個人對待知識的態度,決定著一個人的學習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以及未來可能達到的高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教育改革,應以興趣培養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