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匯總:2014國家公務員申論熱點:十八屆三中全會解讀匯總
【報告摘要】
必須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創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要健全宏觀調控體系,全面正確履行政府職能,優化政府組織結構,提高科學管理水平。
必須完善立法、明確事權、改革稅制、穩定稅負、透明預算、提高效率,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要改進預算管理制度,完善稅收制度,建立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
【報告解讀】
[變化]
此次全會將財稅問題單獨放在一段,而不是像金融、企業改革等只是提了幾句,擺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超出了過去歷屆全會。科學的財稅體制是優化資源配置、維護市場統一、促進社會公平、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制度保障。
[亮點]
其一,在財政的重要性上,擺在了很重要的位置,從治理國家的角度來考量,是一個新提法。
其二,公報提到了要建立科學的財稅體制。這一方面要反映中國實際情況;一方面還要反映國際通行做法。
其三,提到了建立現代財政制度,權力和責任要進行明確,并要有法制保障。
其四,全會講到要做到事權與支出責任相適應。當前不少事權集中在地方政府,民生改革、教育改革、城鄉一體化改革等任務繁重。但同時卻沒有相匹配的財權,一些基層政府甚至絕大多數財力都是靠轉移支付。為此,現在就是要厘清事權和財權,做到有事做就有錢來保障。
[改革稅制與政府職能轉變的關系]
[分析及意義]
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而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就是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也就是行政體制改革要解決的問題。
今年3月新一屆政府履新以來,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通過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撬動行政體制改革,促進政府職能轉變。截至目前,已分四批取消、下放了300多項行政審批事項。
在行政審批權下放的同時,政府監管、社會組織如何“配套”,才能規避“一收就死、一放就亂”困局,達到行政體制改革的理想狀態—政府的歸政府,市場的歸市場?
三中全會公報對此做出了全面部署,要求在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的同時,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特別強調要加快轉變政府職能,而且提出科學的宏觀調控和有效的政府治理,而宏觀調控和政府治理,都是市場體系的兩個最重要的“支點”。
[綜合分析]
財政問題,實質是公共資源配置體系與機制的問題。財稅改革密切聯系戰略和全局。在我國經濟仍具黃金發展期特征的同時,要看到伴隨而來的矛盾所帶來的挑戰和壓力。一方面,在財政方面,省以下體制一直未進入真正的分稅制狀態,基層財政困難、大量隱性負債和短期行為明顯的“土地財政”偏頗,引起廣泛詬病,為化解矛盾、真正轉變和優化政府職能,服務又好又快發展,強調財政體制的扁平化、縣級財力保障、地方稅體系建設、轉移支付改進、預算的透明、規范和民主化、法治化都勢在必行。
另一方面,現實生活正在呼喚新的一輪價、稅、財配套改革。在我國一般商品價格已由市場決定的情況下,當前,資源產品價格、不動產價格等方面仍存在著嚴重的比價關系不能理順、價格形成機制扭曲問題,愈益形成對國民經濟的負面影響,最突出的例子是社會再生產“命脈”層面“從煤到電”的配置機制扭曲,比價關系不能反映資源的稀缺性,不能有效形成產業上、中、下游全程各相關主體的節電、節能、降耗、低碳發展的內在激勵。
除此之外,從資源開發到社會總產品分配中的重要制度——地方稅體系和地方政府陽光融資制度建設嚴重滯后,省以下財政分稅制遲遲不能落實,成為政府職能轉換、行為優化方面的明顯障礙,基層財政困難、地方大量隱性負債、過度依賴“土地財政”等為人們所詬病的問題,都與此有關。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