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意事項
1. 申論考試是對應試者閱讀理解能力、分析綜合能力、提出和解決問題能力及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的測試3. 仔細閱讀所給定的材料,按照材料后面提出的“申論要求”依次作答
材料一
京城“泔水油”黑幕
●夜色迷茫中,一輛輛滿載泔水的小貨車在北京街頭緩緩前行。一路淋漓的泔水和濃烈的餿臭味,令路人避而遠之。“每到晚餐時間,北京市大部分的飯店門前都停著這樣的泔水車。”北京市環保局一位負責人介紹說,該市大概有賓館、飯店及食堂近5萬家,每天會產生1600多噸泔水和120多噸地溝油,其中有50%會被私人撈走。
●1小時之前,這些令人作嘔的垃圾還堆積在航天橋附近的某餐館里,而貨車的主人——一位農夫,每天晚飯后都會驅車來到這里,將泔水集中運走。搬開這家餐館廚房里的廢水井蓋,可以看到里面漂浮著粘稠的褐色東西,那是清洗碗碟后的油脂、洗潔精及飯渣混合物,人們稱這些廢油脂為“地溝油
●中央電視臺《為您服務》欄目的記者以“規劃土地”為由跟蹤并敲開該農戶家的大門。只見昨晚的泔水和地溝油已被混在一個大鍋里,熊熊的火苗添著鍋底。那位農夫用大勺把浮在上面的油脂刮出來,倒進旁邊的另一個容器里。“這些煉出來的油”,農夫解釋說,“會有人來收購再加工,然后轉手賣出去”。據“線人”介紹:如此“煉油”的農家廠子,在北京地區不下1000家
●袁老板的家座落在北京大興區舊宮附近,這個近600平方米的院落中,擺放著上百只龐大的油桶——里面裝滿了收購來的泔水和地溝油,據“線人”稱這里是北京最大的私人“黑油”集散地。記者以購油者的身份騙取了袁老板的信任。在這片骯臟的油桶中,記者發現了一桶清亮透明、近似于食用色拉油的液體。袁老板得意地介紹說,這是他們自己加工的準備賣給糧油市場供人食用的“成品油”。記者將“成品油”桶提到自己面前,卻聞不出任何異味——難以想象,這清澈而無異味的液體竟然來源于下水道
●那么垃圾是怎樣變為食用油的?輾轉數天后記者終于來到袁家工廠,這是一座大院,四周荒草叢生。見到陌生人來到,院中5條狼狗狂吠。袁老板的父親把記者引入車間后,展示了他的“發明
首先是脫色:泔水油和地溝油被倒進過濾機,加入白土后發生化學反應,原本的褐紅色變得清澈透明。而在這個步驟里,油的酸價還會被降低——酸價是衡量油品質好壞的重要指標,酸價越低表明油越好——這可以逃脫衛生部門的檢查
VIP會員專用資源
答案解析:
一、名師指導
2004年該省申論試卷富有新意,但難度不是很大。試卷在“注意事項”中提出了作答參考時限,強調要用50分鐘閱讀資料,考生在閱讀時應即時對每則材料用鉛筆進行批注。前三題的問題比較簡單,要求考生針對材料分析出原因和提出具體對策措施。最后一題則需通過現象抓住三則材料的內在聯系,只要找到了“要注重法制建設”這一內在聯系,便不會偏題。
二、參考答案
1. 從給定的資料看,“泔水油”現象屢禁不止的原因主要有:沒有建立一個正規的、能夠消納北京所有餐飲垃圾的收集網絡;有關責任部門相互之間缺乏配合和協調;政府監管不力、對制假售假分子打擊不力、處罰條例不健全;餐飲部門為了利益違規操作等。
2.別再摁下葫蘆起來瓢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和發展,各種假冒偽劣產品也伴隨著出現,嚴重影響著經濟的發展。雖然各級執法部門對制售假冒偽劣產品的行為進行了不遺余力的打擊,但假冒偽劣產品卻屢禁不止。
相關部門查處手段和打擊力度不夠,是假冒偽劣產品泛濫的一個重要因素。在我國眾多的法律法規中,根本沒有授予執法部門實施扣押、查封等行政強制手段的權力。這就給制假售假者提供了機會。而在依法處罰時,由于行政罰款額度較低,交給司法機關處理的條件不夠,處罰力度不足,制假售假者仍有很大的利潤空間。治假,不用“重典”是不行的。
執法經費不足,人員配備不夠,打假設備落后,嚴重影響辦案效率。由于受經費限制,執法機關的交通工具、通訊器材等裝備與制假分子相比相差較遠,無法對付集團化、隱蔽性的制假活動。因此,要確保打假部門必需的經費,切實加強執法部門的執法裝備,以提高打假力度。
執法體制不順,交叉執法、推諉執法現象不斷,損害了執法權威。必須加快政府機構改革的步伐,理順執法體制,樹立執法權威。另外消費者對假冒偽劣商品抵制不力,認識不足,為假冒偽劣商品留下了生存空間。因此,要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喚起廣大群眾對假冒偽劣商品的抵制意識,堵死假冒偽劣商品流入市場的渠道。別再摁下葫蘆起來瓢了。
3. 為從根本上解決馬路公共設施被盜的問題,現提出以下具體措施:
首先要整治那些銷贓的無牌廢品收購店。對正規的廢品收購店要進行規范化管理,發現有違規行為就要進行處罰,甚至予以取締。從根源上截制盜竊破壞馬路公共設施的行為。
重視公共設施材料的研制改良工作。把一些金屬制成的,如不銹鋼垃圾箱換成無回收價值的材料,讓不法分子無利可圖。
加大對盜竊破壞馬路公共設施行為的打擊力度,聘請城管協管員日夜在偷盜嚴重的路段巡邏。
就城市公共設施的保護予以立法,讓其成為破壞城市公共設施行為的“緊箍咒”,這樣才能依法嚴厲打擊盜賣、破壞城市公共設施的行為。
組織一些公益活動,增加公益廣告的宣傳,從而增強市民的社會公德意識。市民素質教育要從中小學生抓起,讓其從小樹立“愛護公共設施光榮,損壞公共設施可恥”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