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政治:一年3萬斤病死豬肉進入市場,流向高校食堂和市民餐桌。其間,沒有一家監管部門發現。直到有市民舉報,這條地下利益鏈條才逐漸浮出水面。
昨天,海淀法院對李紅河、邸軍坤等六名“黑”肉販收購制售病死豬肉案進行了庭審,由此揭開了病死豬從屠宰到銷售的亂象。
這些未經任何檢驗檢疫的病死豬肉甚至被端上了北京郵電大學餐飲中心新食堂惠風餐廳的學生餐桌。2012年5月開始,何某經營的公司向惠風餐廳供應五花肉和肉餡,而這些肉均是錦繡大地批發商田某提供的病死豬肉,田某是呂江永的另一個“大客戶”。
高校食堂向來是食品衛生的“重地”,各高校食堂一般對食品原材料都有嚴格的檢驗制度。惠風餐廳的經理程某說,何某每次送肉都給“動物檢疫合格證明”。然而,這些病死豬肉又是怎樣“檢疫合格”后進入大學的食堂呢?
一般生豬屠宰后進入市場銷售,必須由動物檢疫機構出具檢疫合格證明,而豬肉上面也要蓋檢疫章。一般檢疫票是“一豬一票”,每張票有編號,分割出來的每塊豬肉也都有相對應的編號。“但事實上經常是一張票被反復使用,無論是市場管理人員,還是餐飲機構,都沒有多少人認真去看。”一位辦案警官說。
這個巨大的漏洞為病死豬肉“裸奔”打開方便之門。據介紹,李紅河和田某也從正規渠道進貨,他們就拿著正規的檢疫票,交給“下家”以應對進場檢查,而很多市場和餐廳根本不會細看這些“張冠李戴”的檢疫票。
位于海淀區的北京城鄉倉儲超市豬肉攤位經營者江某也是李紅河的“下家”之一,憑借著李紅河提供的檢疫票,有時候甚至不用檢疫票,江某就順利地把這些病死豬肉擺上了超市的貨架上,而這些去皮肉一般都是絞成肉餡賣給顧客。
就這樣,國家嚴格規定的豬肉檢疫制度被“架空”,大量未經檢驗檢疫的病死豬肉從臟亂差的非法屠宰點“一路綠燈”。
檢驗關口緣何道道失守
我國對豬肉生產的監管是分段監管,即從養殖、屠宰、加工到銷售劃分為多個環節,每個環節設置相應的監管部門,涉及動物檢疫、工商、衛生、質監、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等多個職能部門。
辦案人員表示,從這個非法屠宰點的設立、病死豬肉販賣到病死豬肉流入市場直至進入老百姓餐桌,沒有一家監管部門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
據辦理過類似案件的檢察官表示,食品安全法頒行以來,各級政府均成立“食品辦”作為流通領域食品的協調管理機構,但因缺少相關行政立法規范,目前,全國范圍內對于“食品辦”這一特殊職能單位的設立方式還很不統一。
據了解,2011年年底,京津兩地公安機關曾查處一起含“瘦肉精”豬肉的非法屠宰點,數噸“問題豬肉”流入北京市場,而其中一個市場就是此次涉案的錦繡大地批發市場,這家為北京許多早市、農貿市場供貨的批發市場在監管上的漏洞可見一斑。
高校食堂被病死豬肉“攻陷”,也說明一些餐飲機構的食品安全管理形同虛設。一些餐館、食堂、超市的檢驗、監管流于形式,讓問題豬肉流入餐桌的最后一道關口失守。
病死豬肉含有4種病毒
公訴機關出示的動物檢疫部門出具的檢疫證明顯示,從呂江永等處查獲的上千公斤病死豬肉中,檢測出了包括“豬狂犬病”在內的4種病毒。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