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就是一種良好的、持續的心理狀態與過程,表現為個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積極的內心體驗,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夠有效地發揮個人的身心潛力以及作為社會一員的積極的社會功能。
(簡答)心理健康的標準? ①對現實的有效知覺;②自知自尊與自我接納;③自我調控能力;④與人建立親密關系的能力;⑤人格結構的穩定與協調;⑥生活熱情與工作高效率。
在理解與把握心理健康標準時,主要應該考慮到以下幾點:首先,判斷一個人心理健康狀況應兼顧個體內部協調與對外良好適應兩個方面。其次,心理健康概念具有相對性。再次,心理健康既是一種狀態,也是一種過程。心理健康不是無失敗、無沖突、無痛苦,而是能在這些情況下作有效的自我調整,且能保持良好的工作效率。最后,心理健康與否,在相當程度上可以說是一個社會評價問題。
中學生易產生的心里健康問題:焦慮癥、抑郁癥、強迫癥、恐怖癥、人格障礙與人格缺陷、性偏差、進食障礙、睡眠障礙。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一、預防精神疾病,保障學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二、提高學生心理素質,促進其人格健全發展的需要; 三、對學校日常教育教學工作的配合與補充。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①開設心理健康教育有關課程;②開設心理輔導活動課;③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④結合班級、團隊活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⑤個別心理輔導或咨詢;⑥小組輔導。
學校心理輔導的一般目標與學校教育目標是一致的。可以把心理輔導的目標可歸納為:第一、學會調試,包括調節與適應。第二是尋求發展。
影響學生行為改變的方法:(一)行為改變的基本方法:強化法、代幣獎勵法、行為塑造法、示范法、懲罰法、自我控制法。(二)行為演練的基本方法:全身松弛訓練、系統脫敏法、肯定性訓練。(三)改善學生認知的方法。
相關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