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第I部分選擇題 |
第 2 頁:第Ⅱ部分非選擇題 |
第 3 頁:答案: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 |
第 4 頁:答案:名詞解釋題;簡答題;論述題 |
三、名詞解釋題
21.課程目標:是指課程本身要實現的具體目標和意圖。它規定了某一教育階段的學生通過課程學習以后.在發展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期望實現的程度,它是確定課程內容、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的基礎。
22.學業評價:是學生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是指以國家的教育教學目標為依據,運用恰當的、有效的工具和途徑,系統地收集學生在各門學科教學和自學的影響下認知行為上的變化信息和證據,并對學生的學習水平進行價值判斷的過程。
23.校本課程:是以學校為課程編制主體,自主開發與實施的一種課程,是相對于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一種課程。
24.教育制度:是指一個國家各級各類教育機構與組織的體系及其管理規則。
25.觀察:是作為研究者的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的自然狀態下,根據研究的問題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看、思、記的一種方法。
四、簡答題
26.(1)教育學研究的問題領域急劇擴大。
(2)教育學的研究基礎和研究模式呈現多樣化。
(3)教育學發生了細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學科體系。
(4)教育學研究與教育實踐改革的關系日益密切。
(5)教育學加強了對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學的元理論。
27.(1)教師職業是一種專業性職業。作為專門職業具有三個基本特征:一是需要專門技術和特殊智力,在職前必須接受過專門的教育;二是提供專門的社會服務,具有較高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三是擁有專業自主權或控制權。
(2)教師職業是以教書育人為職責的創造性職業。有目的地培養人才是教育區別于其他社會領域的根本特征。教育人的工作是由多力‘面力量協調來完成的,教師是通過教書來育人的。
28.(1)選擇和確定研究課題。
(2)分析所要研究的問題。
(3)擬訂解決問題的可能方案與策略。
(4)實踐嘗試行動策略。
(5)反饋與評價行動結果。
(6)歸納總結。
29.(1)提升課程改革的理念水平和理論品味。
(2)在課程政策上,要實現國家課程、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的整合。
(3)在課程內容上,要實現學科知識與個人知識的內在整合。
(4)在課程結構上,要更新課程種類,恰當分析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的關系,努力實現課程的綜合化。
(5)在課程實施上,要超越忠實取向,走向相互適應取向和課程創新取向。
(6)在課程評價上,要超越目標取向的評價,走向過程取向和主體取向的評價。
30.(P20200-201)20世紀初,以美國心理學家華生為首發起的行為革命對心理學的發展進程影響很大。其中以斯金納的程序教學理論影響最大,其理論的基本主張為:
(1)預期行為結果的教學目標。
(2)相倚組織的教學過程。
(3)程序教學的方法。
31.(P376-377)縱觀當代世界幼兒教育的發展情況,有以下幾個共同趨向。
(1)保護兒童權利,重視兒童的早期教育。
(2)學前教育趨于普及。
(3)學前教育的目標和內容重視幼兒社會性和個性的培養。
五、論述題
32.(P215)
學校教學活動總是在一定的時間內進行的,教學時間是影響教學活動的一個重要因素,控制和改變教學時間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意味著控制和改變教學活動。
設計教學時問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把握好整體時間分配。主要指教師在設計教學時,首先應對一學期甚至一學年教學時間的總體分配情況做到心中有數,要依據課程標準的規定和教學的實際需要對整體教學時間做出合理規劃。其次應對每節課的教學時間分配有個合理的安排,如導課(包括組織教學和檢查復習)需要幾分鐘,新課的講解(包括講授新課和鞏固新課)需要多長時間,是否要給學生時間討論,布置課外作業需要幾分鐘,等等。
(2)保證學生的實際學習時問。教師應通過加強管理,盡可能減少學生的遲到、早退及無故缺勤現象,同時也避免自身缺課。
(3)科學規劃單元課時。教師在進行單元課時設計時,應分析學生已有的知識準備狀況,找出單元內容包含的知識點以及重點、難點,并在此基礎上確定每個單元所需的教學時間。
(4)注意學生的專注學習時間。
(5)防止教學時問遺失。教師在教學設計過程中一定要把握好每個環節,精心設計好每項內容,同時又要對課堂上可能出現的問題及處理辦法有一定預測和心理準備。只有這樣,在課堂上才有可能避免教學時間遺失現象的發生。
33.(P289)班級組織能夠按照一定社會的要求,在集} 體的教育教學過程中,以集體目標為導向,借助1 課程、文化規范、交往和人際關系等載體,對學生傳授社會經驗、指導社會生活目標、教導社會規范、培養社會角色,使學生從一個自然有機體發展成為一個社會成員。其社會化功能主要體現為:
(1)傳遞社會價值觀,指導生活目標。
班級組織按照社會需要和教育目標,在組織學生開展學習、交往、游戲、勞動和社會實踐活動中,向學生進行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觀、審美觀和知識觀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處理個人目標、集體E{標與社會目標的關系,在社會主體價值觀和公民精神的指導下,把個人的興趣、需要、愿望升華為符合社會期望的生活理想、職業理想和社會理想,使學生成為熱愛祖國、造福人民的集體主義者。
(2)傳授科學文化知識,形成社會生活的基本技能。
教育者通過班級組織將人類社會長期積累的文化科學知識傳遞給學生,使他們獲得社會生產生活的經驗和技能,并為進一步發展社會文化科學知識奠定基礎。
(3)教導社會生活規范,訓練社會行為方式。
班級組織的教育教學活動是在師生交往及同齡伙伴交往中展開的,而班級的人際交往和社會關系必然形成相應的社會規范。社會規范對學生具有一種同化力和約束力,使生活在其中的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和熏陶,這對于培養學生的社會態度和社會行為方式,具有重要作用。
(4)提供角色學習條件,培養社會角色。
班級組織為學生的角色學習提供了多方面的條件:班集體的目標、規范和人際關系結構對每個學生提出了明確的角色期望,而學生在課程學習中的態度、成績和教師、伙伴的社會評價決定了他們在人際關系中的角色地位。班級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交往和小組學習中的伙伴交往,以及集體生活的多種多樣的教育情境,為學生積累交往經驗、學習變換角色、提高擔當角色的能力,提供了鍛煉和體驗的機會和條件。
相關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