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第I部分選擇題 |
第 2 頁:第Ⅱ部分非選擇題 |
第 3 頁:答案: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判斷改錯題 |
第 4 頁:答案:簡答題;論述題;材料分析題 |
四川省教師資格認定考試考前密押試卷
教育學(A級) (二)
(考試時間150分鐘)
第I部分選擇題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1分,共2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后的括號內。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1.置于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一切“中介”的總和,指的是( )
A.教育者
B.教育影響
C.受教育者
D.管理者
2.古代教育是以使用青銅器、鐵器和什么為標志的古代社會的教育( )
A.陶器
B.手工工具
C.玉器
D.現代化技術
3.依據教育目標而制定的各種教學、教育活動的課程標準,體現在課程計劃、教學大綱以及德、智、體等各種教育大綱中,這屬于( )
A.課程目標
B.教育目標
C.教育目的
D.單元目標
4.開誠布公,不虛偽行事,不以個人的權威或職業地位作掩護,指的是( )
A.非權勢
B.積極相待
C.真誠
D.交往技能
5.“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句話體現教師哪一方面的角色( )
A.被攻擊的對象角色
B.研究者角色
C.父母角色
D.榜樣角色
6.師生間的相互態度表現為教師以領導者自居,學生采取服從態度。這屬于師生關系類型中的( )
A.對立型
B.依賴型
C.自由放任型
D.民主型
7.在處理與外部的關系上,對學生有明顯的監護作用,關心學生,能保護集體的利益,常有“護犢,,現象。這屬于教師的人格態型中的( )
A.父母態
B.成人態
C.兒童態
D.老年態
8.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和覺表現為兩種。一是教師與所教班組集體的關系知覺,二是( )
A.教師與所教年級的關系知覺
B.教師與某個學生個體的關系知覺
C.教師與所教學科的關系知覺
D.教師與優秀學生的關系知覺 ‘
9.社區在發展教育中的哪一種功能是指對教育事業具有強烈的認同意識和自我意識,并把教育的發展真正當作與社區的利益密切相關的事,置于應有的重要地位( )
A.教育功能
B.宣傳功能
C.服務功能
D.協調功能
10.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哪一種教育的協調一致、互相配合,有利于實現各種教育間的互補作用,從而加強整體教育的有效性( )
A.自我教育
B.學校教育
C.他人教育
D.父母教育
11.探討課程各組成部分如何有機地聯系在一起的問題的是( )
A.課程結構
B.必修課
C.學科課程
D.活動課程
12.所有學生都必須修習的課程是( )
A.必修課
B.選修課
C.活動課
D.社會活動
13.以問題為核心將幾門學科結合起來,由一個教師或教師小組連續教學的課程是( )
A.相關課程
B.核心課程
C.融合課程
D.廣域課稗
14.下列哪一項是一種社會情感氣氛,主要指導班集體的情緒狀態( )
A.學校氣氛
B.家庭氣氛
C.課堂氣氛
D.上課氣氛
15.日本廣島大學教授岡德雄把課堂上積極的氣氛稱為( )
A.消極的氣氛
B.防衛型氣氛
C.抵制型氣氛
D.支持型氣氛
16.課堂中的三類力量是積極力量、消極力量和( )
A.中性力量
B.敵視力量
C.團結力量
D.斗爭力量
17.把一定數量的學生按年齡與知識程度編成固定的班級,根據周課表和作息時間表,安排教師有計劃地向全班學生集體上課,這是( )
A.道爾頓制
B.班級上課制
C.小班教學制
D.大班教學制
18.根據教學的任務,課可以分為新授課、鞏固課、技能課和( )
A.講授課
B.演示課
C.練習課
D.檢查課
19.在知覺教材的基礎上進行領會和理解,這是知識學習過程的( )
A.選擇階段
B.領會階段
C.保持階段
D.應用階段
20.人的整體素質賴以生成的基礎是( )
A.生理素質
B.心理素質
C.文化素質
D.交往素質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2分,共1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五個備選項中至少有兩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后的括號內。錯選、多選、少選或未選均無分。
21.下列屬于我國目前中小學存在的師生關系類型的是( )
A.對立型
B.依賴型
C.專制型
D.自由放任型
E.民主型
22.加拿大學者柏恩博士認為個體的人格結構一般有PAC三態,即( )
A.青少年態
B.老年態
C.父母態
D.成人態
E.兒童態
23.在當代出現了哪幾種課程形式( )
A.相關課程
B.融合課程
C.廣域課程
D.核心課程
E.活動課程
24.隱性課程又稱( )
A.公開課程
B.官方課程
C.非正武課程
D.潛在課程
E.隱蔽課程
25.根據使用的主要教學方法,課可以分為( )
A.單一課
B.講授課
C.演示課
D.練習課
E.復習課
相關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