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第I部分選擇題 |
第 2 頁:第Ⅱ部分非選擇題 |
第 3 頁:答案: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判斷改錯題 |
第 4 頁:答案:簡答題;論述題;材料分析題 |
三、判斷改錯題
26.(P82)√
27.(P221)×改正:學科課程又稱分科課程。
28.(P243)×改正:教科書是根據教學大綱編寫的。
29.(P273)√
四、簡答題
30.(P105~106)
(1)道德追求大于社會索取。
(2)社會本位高于個人本位。
(3)自我修養先于對他人教育。
31.(P296-297)
(1)教學目標應具有層次性和可操作性。
(2)多樣綜合的教學模式。
(3)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
(4)承認差異,因材施教。、
(5)研究學科特點,把握學科教學過程規律,融合教師個人的教學經驗形成教學個性風格,使學生在整體優化的教學氛圍中得到生動活潑主動的發展。
32.(P310)首先,有嚴格的制度保證教學的正常開展和達到一定質量。
其次,以課為單位進行教學比較科學。
再次,便于系統地傳授各科知識。
最后,能夠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五、論述題
33.(P327∽331)
(1)反映學習活動的整體性
①要保證學習活動的完整性與系統性
學習活動的完整性,要求既要全面安排各學科的學習活動,又要適當安排活動課程各方面的學習活動。這些學習活動以直接經驗及現實問題為主要內容,只占少量時間,因而是中小學學習活動的輔助部分。主干活動與輔助活動各具有獨特作用,彼此不可代替。應使兩者取長補短,相輔相成,從而發揮中小學課程的整體功能。
②要使學習活動既有多樣性,又有綜合性
學習活動的完整性決定了活動的多樣性,多樣的學習活動之間又須具有一定的綜合性。學習活動的綜合性是指活動發展到一定階段時不同類型活動點的橫向聯系,學習活動方式的組織要保證這種“橫向聯系”。
③一般心理活動與學科心理活動的統一
在中小學各科學習活動中,貫穿著學生的一般心理活動,即意向活動與認識活動。各學科的學習活動又具有自己的個性。課程內部的學習活動方式要反映學科學習的特殊心理活動和一般心理活動,以促進不同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
④學習活動的程序性與連續性的統一
活動的程序性反映了學習活動縱向發展的內部聯系,這是不可違背的。但是,活動的發展還需反映學生認識發展特別是技能與熟練形成的特點。基本技能的形成、動作自動化的完成需要多次強化和反復練習,因此,學習活動的安排又須具有連續性。所謂話動的連續性是在活動的縱向發展中連續重復安排主要的活動項目。
(2)學習活動總量的合理確定和分配
學習活動總量是一個學生平均每天用于主干活動和輔助活動的學習時問及所完成的全部學習量。所謂學習量是學生所學習的一切問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的總和。學習活動總量的確定和分配要依據一定年齡階段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和可能。
①要保證不同年齡的學生必需的休息和娛樂時間。
②合理分配主干活動與輔助活動的時間。
③合理設計各文化基礎學科的作業量。
④合理安排勞動量與體育運動量。
(3)勞逸安排的節奏性
學生的學習活動以腦力活動為主,同時也有體力活動。連續或反復進行一種活動必然引起肌肉的疲勞。解除疲勞的根本方法就是休息。
六、材料分析題
34.(P298~P300)
(1)課堂管理,是教師在課堂上用以維持學生合宜行為的措施,是教學活動中最基本、最綜合的一項技術。
(2)課堂管理的基本原則包括:
①了解學生的需要。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心理需要,是課堂學習管理的心理依據。雖然教師在建立有效的、有啟發性的、促進學習的環境中起著關鍵作用,但是外因必須通過內因起作用。因此,只有了解學生的心理需要,才能根據學生的心理需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自覺性,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從而保證教學任務的完成。
②建立積極的師生關系和同伴關系。課堂教學的過程是師生情感交流、思想共鳴的過程。良好的師生關系和理性的教師權威,不僅有助于教師傳授知識,而且也有助于學生學習。良好的學生群體,可以為教與學創造一種積極向上的群體心理氣氛,對于促進學生的學習效率及形成良好品德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③實施有效的教學措施,促進最佳學習。教師采取有效的教學措施把學生的行為引導到教學活動中來,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樣,課堂上的學習行為就會增多,問題行為就會減少。為此,教師要有明確的適合學生心理需要、學業程度的教學目標,并使教學目標成為學生的需要。
④建立教室常規。教室常規是保證教學能順利進行的行為準則。規則是維持課堂秩序的準則,也是課堂學習管理的依據。因此,從學生入學開始,就應當建立教室常規,使全體學生認識到,這是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必須遵守的行為準則。
相關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