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單選題 |
第 4 頁:多選題 |
第 6 頁:判斷題 |
第 7 頁:情景題 |
第 8 頁:參考答案 |
一、單選題
1.C 【解析】描述性研究即對某個或某幾個課堂教學中特定事件進行描述的研究方法。
2.B 【解析】場依存型與場獨立型是人們在知覺事物時所表現出來的兩種不同知覺方式。場依存型指人們對物體的知覺傾向于以外部參照作為信息加工的依據。他們的態度和自我知覺更易受周圍的人們,特別是權威人士的干擾,善于察言觀色等。
3.D 【解析】自我調節策略是指根據學習進程的實際情況對計劃、學習進程、所用的策略等進行調整的元認知策略。
4. A 【解析】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可促進課堂教學形成有助于學生思維發展的具體教學方法,主要有研究性學習、合作學習、教學對話、認知師徒法和互惠教學等。
5.B 【解析】泛化指對相似的刺激以同樣的方式做出反應。通常,泛化取決于新刺激與原刺激的相似程度。
6.C 【解析】自我提高內驅力指個體因自己勝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贏得相應地位的需要。它在青少年中日益顯得重要,成為成就動機的主要組成部分。
7.C 【解析】順向遷移即先前學習對后繼學習的影響。
8.C 【解析】上位學習又稱總括學習,即通過綜合歸納獲得意義的學習。當認知結構中已形成某些概括程度較低的觀點,在這些原有觀念的基礎上學習一個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題時,便產生上位學習。
9.B 【解析】深度加工是指通過對要學習的新材料增加相關的信息來達到對新材料的理解和記憶的方法,如對材料補充細節、舉出例子、做出推論,或使之與其他觀念形成聯想。
10.A 【解析】元認知策略是指學生對自己學習過程的有效監視和控制。它主要有計劃、監控和調節形式。其中計劃策略包括設置學習目標、瀏覽閱讀材料、產生待回答的問題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學習任務。
11.A 【解析】高原現象即學生在一些結構比較復雜的技能學習中,練習到一定階段,常出現進步暫時停止的現象。
12.B 【解析】畫線是閱讀時常用的一種復述策略。
13.A 【解析】反推法即學生從問題的目標狀態往回走,倒退到起始狀態,得出要達到該目標需要什么條件,最后把達到目標所需要的條件與問題提供的已知條件進行對比,從而解決問題的一種方法。
14.C 【解析】l0歲以后,兒童的判斷主要是依據自己認可的內在標準。他們開始認識到規則不是絕對的、一成不變的。
15.A 【解析】教師的領導方式可以分為參與式和監督式。主張參與式領導的教師在課堂上更加注重創造自由氣氛,鼓勵學生自由發表意見,不把自己的意見強加于學生。
16.A 【解析】桑代克自1896年起,開始從事對動物學習的研究,并依據研究的材料,在1903年著書《教育心理學》。該書奠定了教育心理學發展的基礎,西方教育心理學的體系也由此確立。
17.B 【解析】學習過程是教育心理學研究的重要領域,也是研究得最多、時間最長的部分。
18.B 【解析】程序性知識也叫操作性知識,是個體難以清楚陳述,只能借助于某種作業形式間接推測其存在的知識。它主要用來解決做什么和怎么做的問題。
19.C 【解析】維果斯基提出了“最近發展區”的觀點,最近發展區是指學生現有水平和即將達到的水平之間的差異。
20.A 【解析】小學生處于童年期,埃里克森認為該階段的基本任務主要是發展勤奮感。
21.A 【解析】心理自我指個人對自己心理屬性的意識,認知能力屬于心理屬性方面的內容。
22.D 【解析】智力的群體差異指不同群體之間的智力差異,包括性別差異、年齡差異和種族差異等,水平差異屬于個體差異。
23.B 【解析】學習是指由于反復經驗的參與而引起的個體行為或行為潛能比較持久的變化。B項屬于蜜蜂的本能。
24.C 【解析】加涅根據學習結果對學習進行分類,智慧技能的學習即學習運用概念、規則辦事的能力。
25.B【解析】加涅的學習層次分類中,概念學習是指學會認識一類事物的共同屬性,并對同類事物的抽象特征作出反應。
26.A 【解析】由食體內在的需要引起的動機是內部動機,學習興趣屬于內在的需要。
27.C 【解析】遷移是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聞一知十”是典型的遷移現象。
28.C 【解析】創造性思維的核心是發散思維。
29.A 【解析】柯爾伯格研究道德發展的方法是兩難故事法,他提出了三水平六階段的道德發展階段論。
30.B 【解析】群體對個體活動起到的促退作用稱之為社會惰化,“三個和尚沒水喝”是其具體表現。
編輯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