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A1型題 |
第 4 頁:A2型題 |
第 6 頁:A3型題 |
第 8 頁:B1型題 |
第 11 頁:參考答案 |
第11題
試題答案:A
考點:
☆☆☆☆☆考點14:艾滋病的病原學、流行病學及發病機制;
1.病原學
1983年首次從病人血液中分離出來了一種特殊病毒,隨后即命名為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再具體分為HIV-1和HIV-2兩個型,在西非地區流行的病毒型主要是HIV-2,而HIV-1廣為分布于世界各地。HIV屬逆轉錄病毒,它通過侵犯人類負責抗病和防御的淋巴系統中的T4淋巴細胞,造成防御和抵抗機能不能正常工作而癱瘓,免疫缺陷,這種破壞殺滅T4細胞的活動達到無限制的程度,而非人類先天帶有的,故又稱是后天獲得性的免疫缺陷。
2.流行病學
(1)傳染源:病人、無癥狀HIV攜帶者成為最重要的傳染源。HIV存在的組織:血液、精液、陰道分泌物(HIV量大)。氣管分泌物、漿膜腔液、CSF、唾液、淚液、母乳亦有傳染性。
(2)傳播途徑:傳播途徑艾滋病的傳播途徑主要有三條,其核心是通過性傳播和血傳播,一般的接觸并不能傳染艾滋病,如共同進餐、握手等都不會傳染艾滋病。
(3)高危人群:男同性戀者、性亂交者、性病患者、靜脈吸毒者、應用進口血制品(1996年以前)。發病年齡主要是50歲以下青壯年。
3.發病機制
艾滋病的發病機制主要是CD4+T淋巴細胞在HIV直接和間接作用下,細胞功能受損和大量破壞,導致細胞免疫缺陷。由于其他免疫細胞均不同程度受損,因而促使并發各種嚴重的機會性感染和腫瘤的發生。
第12題
試題答案:C
考點:
☆☆☆☆☆考點2:鉤端螺旋體病的臨床表現;
潛伏期為2~20日,一般7~13日。本病程可分為3個階段:
1.早期
起病后3日左右出現早期中毒綜合征,有“三癥狀”,即畏寒發熱、肌肉酸痛、全身乏力,眼結膜充血、腓腸肌壓痛、淋巴結腫大。
2.中期
(1)流感傷寒型:流行期本型多見,多數病例僅有早期中毒癥狀,較重病例有高熱、中樞神經系統癥狀、消化道癥狀、出血傾向等,可出現休克、呼吸心跳驟停等現象。
(2)肺大出血型:是無黃疸型鉤體病的常見死亡原因。在先兆期出現呼吸、心率進行性增快、肺部有散在并逐漸增多的干啰音或濕啰音,如無及時有效的治療在短時內進入極期,患者臉色極度蒼白或青灰,咯血,X線可見雙肺廣泛點片狀陰影或大片融合。進入危重期,病人神志模糊轉入昏迷,呼吸不規則,口鼻大量涌血,心跳減慢至停止。
(3)黃疸出血型:病后4~8日出現黃疸,10日左右達高峰,肝臟腫大并有觸痛,有出血、腎損害。急性,腎功能不全是本型常見的死因。
(4)腦膜腦炎型:病人有嚴重頭痛、煩躁、嗜睡、瞻妄、癱瘓等腦炎癥狀,重癥有昏迷、抽搐、急性腦水腫、腦疝及呼吸衰竭等,腦脊液分離鉤端螺旋體陽性率較高。
3.恢復期
多數患者可恢復,少數人可出現發熱,眼后發癥和閉塞性腦動脈炎。
第13題
試題答案:B
考點:
☆☆考點16:腰椎穿刺術;
1.適應證
各種原因引起的腦膜炎或腦炎、脫髓鞘疾病、蛛網膜下腔出血、腦膜癌病、CNS血管炎及顱內轉移瘤、脊髓病變、多發性神經根病變、椎管內注射藥物、椎管造影。
2.禁忌證
顱內高壓并有明顯的視盤水腫、懷疑后顱凹腫瘤、腰穿部位局部有感染、出血傾向者、血小板<50000/mm3者。
3.操作方法
病人側臥位,屈頸抱膝,背彎成弓形,穿刺點一般取腰3~4間隙(二髂嵴最高點聯線與背正中線的交點),也可用腰2~3或腰4~5間隙。常規消毒、鋪孔巾、戴手套等無菌操作,用利多卡因或普魯卡因等作皮內、皮下浸潤麻醉后,用穿刺針以垂直脊背方向緩慢刺人,當穿過韌帶與硬膜時可感阻力突然減小,抽出針芯,如見腦脊液流出,則令病人全身放松,伸直下肢,即可測壓、取腦脊液送檢,然后將未污染的針芯插入,拔出穿刺針,敷以消毒紗布、膠布固定,囑去枕平臥4~6小時,成人進針深度約為4~6cm,兒童2~4cm。
4.腦脊液檢查
檢查細胞(紅、白、異常細胞)、生化和一些免疫指標,以助診斷。側臥位腰穿腦脊液正常壓力80~180mmH2O,超過或低于正常值,提示顱壓增高或低顱壓;白細胞數(0~5)×106/L,10個以上即為異常;蛋白質0.15~0.45g/L,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占位、吉蘭-巴雷綜合征均可增高;葡萄糖2.5~4.4mmol/L,氯化物120~130mmol/L,細菌或真菌腦膜炎時常有葡萄糖和氯化物減少。
第14題
試題答案:A
考點:
☆☆☆☆☆考點4:下運動神經元(周圍性)癱瘓解剖生理、臨床表現及定位診斷;
1.解剖生理
下運動神經元指脊髓前角細胞、腦神經運動核及其發出的神經軸突,它接受錐體束、錐體外系統和小腦系統各方面來的沖動,是運動系統的最后共同通路。下運動神經元將各方面來的沖動組合起來,經前根、周圍神經傳遞至運動終板,引起肌肉收縮。
2.臨床表現
下運動神經元癱瘓又稱周圍性癱瘓或弛緩性癱瘓,特點是癱瘓分布以肌群為主;肌張力降低;腱反射減低或消失;無病理反射;肌萎縮明顯;可有肌束性顫動;肌電圖有神經傳導異常,有失神經電位。
3.定位診斷
(1)腦神經核:所支配的腦神經呈下運動神經元癱瘓。定位見前述腦干部。
(2)脊髓前角細胞:弛緩性癱瘓,無感覺障礙,呈節段性分布。急性起病者最多見于脊髓前角灰質炎,慢性起病者常見于運動神經元病,且常有肌束性顫動或肌纖維性顫動。
(3)前根:呈節段性分布的弛緩性癱瘓,可伴有相應肌群肌束顫動。如后根同時受損,常伴根性疼痛和節段性感覺障礙。
(4)神經叢:常引起一個肢體多數周圍神經癱瘓和感覺障礙及自主神經功能障礙。
(5)周圍神經:癱瘓及感覺障礙局限于該周圍神經支配區。多發性神經病變時出現四肢遠端對稱性、弛緩性癱瘓和肌肉萎縮,并伴手套、襪子形感覺障礙及皮膚營養障礙等。
(6)脊髓圓錐(骶3-5和尾節):不累及錐體束,無下肢癱瘓,僅有肛門周圍和會陰部皮膚感覺缺失,呈鞍狀分布,可出現分離性感覺障礙,性功能障礙和大小便功能障礙。
(7)馬尾神經根:下肢周圍性癱瘓,可為單側或不對稱,有根痛,大小便功能障礙后期出現。
第15題
試題答案:E
考點:
☆☆☆☆☆考點2:帕金森病的臨床表現;
PD多于60歲以后發病,起病隱襲,緩慢發展,逐漸加劇。主要表現有:
1.震顫
常為首發癥狀,多由一側上肢遠端(手指)開始,逐漸累及同側下肢、擴展到對側肢體,下頜、口唇、舌及頭部通常最后受累。典型表現是靜止性震顫,拇指與屈曲的示指間呈“搓丸樣”動作,安靜或休息時出現或明顯,隨意運動時減輕或停止,緊張時加劇,入睡后消失。少數患者,尤其是70歲以上發病者可不出現震顫。部分患者可合并姿勢性震顫。
2.肌強直
表現為屈肌和伸肌同時受累,被動運動關節時始終保持增高的阻力,類似彎曲軟鉛管的感覺,故稱“鉛管樣強直”;部分患者因伴有震顫,檢查時可感到在均勻的阻力中出現斷續停頓,如同轉動齒輪感,稱為“齒輪樣強直”.與錐體束損害出現的“折刀樣強直”不同。四肢、軀干、頸部肌強直可使患者出現特殊的屈曲體姿,表現為頭部前傾,軀干俯屈,上肢肘關節屈曲,腕關節伸直,前臂內收,下肢之髖及膝關節均略為彎曲。
3.運動遲緩
表現為隨意動作減少,包括始動困難和運動遲緩;面部表情肌活動減少,常常雙眼凝視,瞬目減少,呈現“面具臉”;手指作精細動作如扣鈕、系鞋帶等困難;書寫時字越寫越小,呈現“寫字過小征”。
4.姿勢步態異常
站立時呈屈曲體姿,走路時啟動困難,呈小步態,步伐逐漸變小變慢,邁步后即以極小的步伐向前沖去,越走越快,不能及時停步或轉彎,稱“慌張步態”,上肢的前后擺動減少或完全消失。
5.其他癥狀
自主神經癥狀較普遍,如皮脂腺分泌亢進所致之脂顏,汗腺分泌亢進之多汗,消化道蠕動障礙引起的頑固性便秘,交感神經功能障礙所致的直立性低血壓等。精神癥狀如認知功能減退、抑郁和視幻覺等,但常不嚴重。
第16題
試題答案:A
考點:
☆☆☆考點3:創傷的急救;
對于危重創傷,首要的是搶救生命。在處理復雜傷情時,應優先解決危及生命和其他緊急的問題。必須優先搶救的急癥有:心跳驟停、窒息、大出血、開放性和張力性氣胸、休克、腹部內臟脫出等。
創傷急救應從現場開始,近年經驗證明“院前急救”和急診室或急診車手術搶救,能挽救不少危重傷者的生命,充分體現了“時間就是生命”。
1.具體措施
搶救危重患者的基本措施可概括為“ABC”的支持:即airway(氣道)、breathing(呼吸)、circulation(循環)的支持,具體措施詳見下表:
2.急救注意事項:
(1)要有積極穩定的情緒,緊張有序的工作;
(2)不可忽視沉默的傷員;
(3)防止搶救中的再損傷(血管神經傷、脊柱脊髓傷);
(4)防止醫源性損害(肺水腫,溶血反應等)。
第17題
試題答案:B
考點:
☆☆☆☆考點5:骨折的愈合過程;
1.血腫機化演進期
在骨折部形成血腫,骨折端由于循環中斷,發生壞死。血腫凝成血塊,壞死引起無菌性反應。隨著纖維蛋白滲出,毛細血管增生,成纖維細胞、吞噬細胞的侵入,逐步清除機化的血腫,形成肉芽組織,進而演變為纖維結締組織,使骨折端成為纖維連接。這一過程在骨折后2周完成。
2.原始骨痂形成期
骨內膜和骨外膜的成骨細胞增生,在骨折端內、外形成新骨(膜內化骨),新骨不斷增加并使兩端愈合形成梭形,稱內骨痂和外骨痂,骨折間及髓腔內纖維連接轉化為軟骨組織,稱為軟骨內化骨,并在骨折處形成環狀骨痂和髓內骨痂。兩種骨痂愈合后即為原始骨痂。一般需4~8周。
3.骨痂改造塑型期
原始骨痂中的新生骨小梁逐漸增加,排列逐漸規則致密,骨折端的壞死骨不斷清除和新生骨的爬行替代復活,則骨折部位形成骨性連接,一般需8~12周。隨著肢體活動和負重,應力軸線上的骨痂不斷加強,應力軸線以外的骨痂不斷被清除髓腔重新溝通,恢復正常結構。骨折痕跡完全清除。
第18題
試題答案:D
考點:
☆☆☆☆☆考點23:胎盤早剝;
1.定義
妊娠20周后或分娩期,正常位置的胎盤在胎兒娩出前,部分或全部從子宮壁剝離,稱胎盤早剝。
2.病因
(1)血管病變:重度妊高征、慢性高血壓及慢性腎炎孕婦,底蛻膜螺旋小動脈痙攣或硬化,引起血管破裂流至底蛻膜層形成胎盤后血腫,導致胎盤從宮壁剝離。
(2)機械性因素:孕婦腹部直接受撞擊、摔倒腹部直接觸地、外倒轉術矯正胎位、臍帶過短或臍帶繞頸、在分娩過程中胎先露部下降、雙胎妊娠第一兒娩出過快、羊水過多破膜羊水流出過快,均可導致胎盤自宮壁剝離。
(3)子宮靜脈壓突然升高:孕產婦于妊娠晚期或臨產后長時間仰臥位發生低血壓,子宮靜脈瘀血,靜脈壓升高,蛻膜靜脈床破裂,胎盤自宮壁剝離。
3.類型
胎盤早剝分為顯性剝離(輕型)、隱性剝離(重型)及混合性3種類型,主要病理變化是底蛻膜出血,形成血腫,使胎盤自附著處剝離。
4.臨床表現及診斷要點
(1)輕型:外出血為主,胎盤剝離面不超過胎盤的1/3,多見于分娩期。主要癥狀為陰道流血,量不多,伴輕度腹痛,貧血體征不顯著。腹部檢查子宮軟,宮縮有間歇,子宮大小與孕周相符,胎位清楚,胎心率正常。產后查胎盤見胎盤母體面有凝血塊及壓跡。
(2)重型:內出血為主,胎盤剝離面超過胎盤的1/3,有較大胎盤后血腫,多見于重度妊高征。主要癥狀為突然發生的持續性腹痛和腰酸、腰痛,積血越多疼痛越劇烈,嚴重時出現休克征象。無或少量陰道流血,貧血程度與外出血量不符。腹部檢查子宮板狀硬,有壓痛,尤以胎盤附著處明顯。隨胎盤后血腫不斷增大,子宮底升高。壓痛明顯,間歇期不放松,胎位不清,若胎盤剝離面超過胎盤的1/2或以上,胎心多消失。
(3)輔助檢查
B型超聲檢查:顯示胎盤與子宮壁之間出現液性暗區.對可疑及輕型有較大幫助.重型見到暗區內出現光點反射(積血機化)、胎盤絨毛板向羊膜腔凸出。
實驗室檢查:包括全血細胞計數及凝血功能檢查。若并發DIC應做篩選試驗及纖溶確診試驗。
5.并發癥及對母兒的影響:胎盤早剝對母嬰預后影響極大。剖宮產率、貧血、產后出血率、DIC發生率均升高,新生兒窒息率、早產率,圍生兒死亡率明顯升高。
6.鑒別診斷:輕型應與前置胎盤、重型應與先兆子宮破裂相鑒別。
7.治療
(1)糾正休克:及時輸新鮮血,既補充血容量,又補充凝血因子。
(2)及時終止妊娠:一旦確診,及時終止妊娠。
、俳涥幍婪置洌航洰a婦,一般情況好,出血以顯性為主,宮口已開大,估計短時間內能迅速分娩者,試經陰道分娩。破膜后腹帶包裹腹部,壓迫胎盤使不再剝離,并促進宮縮,必要時靜滴催產素縮短產程。
、谄蕦m產:重型胎盤早剝,特別是初產婦不能在短時間內結束分娩者;胎盤早剝雖屬輕型,但有胎兒窘迫征象,需搶救胎兒者;重型胎盤早剝,胎兒已死,產婦病情惡化,處于危險之中又不能立即分娩者;破膜引產后,產程無進展者,均應及時剖宮產。
(3)防止產后出血:分娩后應及時應用宮縮劑,并按摩子宮。若經各種措施仍不能控制出血,子宮收縮不佳時,需及時作子宮切除術。若大早出血且無凝血塊,應考慮為凝血功能障礙,按凝血功能障礙處理,輸新鮮血、纖維蛋白原、新鮮血漿,使用肝素于DIC高凝階段。
第19題
試題答案:A
考點:
☆☆☆☆考點25:羊水過多;
1.定義及可能病因
在妊娠任何時期羊水量超過2000ml稱羊水過多。可能病因有:
(1)胎兒畸形:中樞神經系統和上消化道畸形最常見;
(2)多胎妊娠,以單卵雙胎居多;
(3)孕婦和胎兒的各種疾病,如糖尿病、ABO或Rh血型不合、重癥胎兒水腫、妊高征、急性肝炎、孕婦嚴重貧血;
(4)胎盤絨毛血管瘤、臍帶帆狀附著;
(5)特發性羊水過多,其原因不明。
2.臨床特點
(1)急性羊水過多:多發生在妊娠20~24周,數日內子宮迅速增大,似妊娠足月或雙胎妊娠大小,橫膈上抬,出現呼吸困難,不能平臥,甚至發紺,孕婦表情痛苦,腹部張力過大感到疼痛,出現下肢及外陰水腫及靜脈曲張。
(2)慢性羊水過多:多發生在妊娠28~32周,羊水逐漸增多,孕婦能適應,見腹部膨隆大于妊娠月份,腹壁皮膚發亮、變薄,觸診皮膚張力大,胎位不清,胎心遙遠或聽不到。易并發妊高征、胎位異常、早產,破膜后可引起胎盤早剝。
3.輔助檢查
(1)B型超聲檢查:最大羊水暗區垂直深度超過7cm或羊水指數法>18cm為過多。同時可發現胎兒畸形、雙胎等。
(2)神經管缺陷胎兒的檢測:胎兒畸形易合并cm過多。最常應用的檢測方法是:羊水及母血甲胎蛋白(AFP)含量測定。開放性神經管缺損胎兒,羊水AFP值超過同期正常妊娠平均值3個標準差以上。母血AFP值超過同期正常妊娠平均值2個標準差以上。
4.處理
處理主要取決于胎兒有無畸形和孕婦癥狀的嚴重程度。羊水過多合并胎兒畸形,處理原則為及時終止妊娠。羊水過多合并正常胎兒,應根據羊水過多的程度與胎齡決定處理方法:
(1)癥狀嚴重孕婦無法忍受(胎齡不足37周)者應穿刺放羊水:一次放羊水水量不超過1500ml,以孕婦癥狀緩解為度。應在B型超聲監測下進行,防止損傷胎盤及胎兒。
(2)前列腺素抑制劑消炎痛治療:2.0~2.2mg/(kg•d),用藥1~4周,羊水再次增加可重復應用。
(3)妊娠已近37周,胎兒已成熟,行人工破膜終止妊娠。
(4)癥狀較輕可繼續妊娠,低鹽飲食,嚴密觀察羊水量。
第20題
試題答案:A
考點:
☆☆☆☆☆考點7:卵巢腫瘤的病理;
1.卵巢上皮性腫瘤
發病年齡多為30~60歲。有良性、惡性和交界性之分。交界性腫瘤是指上皮細胞有增殖活躍及核異型,表現為上皮細胞層次增加,但無間質浸潤,是一種低度潛在惡性腫瘤。
(1)漿液性囊腺瘤:腫瘤多為單側,表面光滑,囊性,壁薄,充滿淡黃色清澈液體;交界性漿液性囊腺瘤;漿液性囊腺癌:卵巢惡性腫瘤中最常見者,占40%~50%,多為雙側,半實質性,多房,腔內充滿乳頭、質脆、出血,囊液混濁。交界性漿液性囊腺瘤與漿液性囊腺癌的預后不同,5年存活率前者達90%以上,而后者僅20%~30%。
(2)粘液性囊腺瘤:占卵巢良性腫瘤的20%。多為單側,體積較大或巨大。多房,充滿膠凍樣粘液,少有乳頭生長,偶可自行穿破;交界性粘液性囊腺瘤;粘液性囊腺癌占惡性腫瘤的10%,單側多見,預后較漿液性囊腺癌好。
(3)卵巢內膜樣腫瘤:良性卵巢內膜樣腫瘤比較少見。交界性瘤很少見。惡性者為卵巢內膜樣癌,約占原發性卵巢惡性腫瘤的10%~24%。鏡下特點與子宮內膜癌十分相似,常并發子宮內膜癌。
2.卵巢生殖細胞腫瘤
好發于兒童及青少年,青春期前的發生率占60%~90%。
(1)畸胎瘤:成熟畸胎瘤屬良性,占生殖細胞腫瘤85%~97%,可發生于任何年齡,以20~40歲居多,成熟囊性畸胎瘤惡變率為2%~4%,多發生于絕經后婦女;未成熟畸胎瘤是惡性腫瘤。
(2)無性細胞瘤:中度惡性的實性腫瘤,好發于青春期及生育期婦女,鏡下見圓形或多角形大細胞,細胞核大,胞漿豐富,放療特別敏感。純無性細胞瘤的5年存活率可達90%。
(3)內胚竇瘤:與人胚的卵黃囊相似,又名卵黃囊瘤。多見于兒童及青少年。產生甲胎蛋白,故患者血清AFP濃度較高,是診斷及治療監護的重要標志物,預后差。
3.卵巢性索間質腫瘤:來源于原始性腺中的性索及間質組織。
(1)顆粒細胞瘤:為低度惡性腫瘤,高峰年齡為45~55歲。能分泌雌激素,故有女性化作用。青春期前可出現假性性早熟,生育年齡患者出現月經紊亂,絕經后患者則有不規則陰道流血,常合并子宮內膜增生過長,可發生腺癌。
(2)卵泡膜細胞瘤:有內分泌功能的卵巢實性腫瘤,能分泌雌激素,有女性化作用。為良性腫瘤,合并子宮內膜增生過長,甚至子宮內膜癌。卵泡膜細胞瘤少見,預后好。
4.卵巢轉移性腫瘤
任何部位的原發性癌均可能轉移到卵巢。常見的原發性癌有乳腺、胃、結腸、生殖道、泌尿道以及其他臟器等,占卵巢腫瘤的5%~10%。庫肯勃瘤為轉移性腺癌,原發部位為胃腸道;為雙側性,中等大小,保持卵巢原狀或呈腎形;無粘連,實性,膠質樣,多伴腹水;鏡下典型的印戒細胞,含粘液,預后差。
關注"考試吧執業醫師考試"微信,第一時間獲取試題、最新資訊、內部資料信息!
執業醫師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考試吧執業醫師考試"
相關推薦: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