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第三節 眼的視覺功能 |
第 4 頁:第四節 耳的聽覺功能 |
二、眼的感光換能系統
1.視網膜的結構特點
視網膜在組織學上可分為10層,從外向內依次為:色素上皮層、光感受細胞層、外界膜、外顆粒層、外網狀層、內顆粒層、內網狀層、神經節細胞層、神經纖維層、內界膜。
色素上皮細胞層不屬于神經組織,色素上皮細胞內含有黑色素顆粒,后者能吸收光線,可防止光線反射而影響視覺。色素上皮細胞在感光細胞的代謝中起重要作用作用。
光感受細胞層有視桿細胞和視錐細胞。兩種感光細胞在視網膜上分布很不均勻。在形態上都可分為外段、內段、胞體和終足,外段是感光色素集中的部位。兩種感光細胞都通過其突觸終末與雙極細胞建立化學性突觸聯系,雙極細胞再與神經節細胞建立化學性突觸聯系。
兩種感光細胞的異同:
視桿細胞(rod cell) 視錐細胞(cone cell)
分布 視網膜周邊多,中央凹處無 中央凹處密度最高
外段形狀 桿狀 錐狀
視色素 視紫紅質 視錐色素(3種)
會聚現象 與雙極細胞和神經節細胞存 會聚程度小
在會聚現象 中央凹處呈單線聯系
視神經乳頭是視網膜上視覺纖維匯聚穿出眼球的的部位,是視神經的始端。該處無感細胞,在視野中形成生理盲點。
2.視網膜的兩種感光換能系統
在人和大多數脊椎動物的視網膜中存在兩種感光換能系統,即視桿系統和視椎系統。
視桿系統又稱暗光覺或暗視覺系統,由視桿細胞和與它們相聯系的雙極細胞以及神經節細胞等組成,它們對光的敏感度較高,能在昏暗環境中感受弱光刺激而引起暗視覺,但無色覺,對被視物分辨能力較差;視椎系統又稱晝光覺或明視覺系統,它們對光的敏感度差,只有在強光條件下才能激活,但視物時可辨別顏色,且對被視物的細節有較高的分辨能力。
3. 視桿細胞的感光換能機制
(1)視紫紅質的光化學反應
(2)視桿細胞感受器電位
感光細胞的外段是進行光-電轉換的關鍵部位。視桿細胞所含的視紫紅質幾乎全部集中在視盤膜中。
視桿細胞的靜息電位比一般細胞小得多,只有―30~―40mV,由Na+通道開放、Na+內流形成,稱為暗電流,表現為一種超極化型的慢電位,而其他類型的感受器電位一般都表現為膜的暫時去極化。產生機制:光照→視桿細胞中視紫紅質構象改變→激活視盤膜上的G蛋白(傳遞蛋白),進而激活磷酸二脂酶→外段胞漿中和外段膜上的cGMP大量分解→視桿細胞外段膜上Na+通道開放減少,Na+通透性降低→外段膜超極化即超極化感受器電位。
4. 視錐系統的換能和顏色視覺
(1)色覺與三原色學說
正常的視網膜視錐細胞,可以分辨波長在380~760nm之間的約150種不同的顏色。一種顏色可以由不同比例的紅光、綠光和藍光三種原色混合而形成,這就是所謂的三原色學說。
視網膜上存在三種視錐細胞分別對紅、綠、藍光最敏感。三種視錐細胞分別含有特異的感光色素,由視蛋白和視黃醛組成。三類視錐色素中的視黃醛相同,并且與視紫紅質中的視黃醛相同,不同點在于各含有特異的視蛋白。
視錐細胞外段在受到光照時,也發生超極化型感受器電位,機制與視桿細胞相似。
(2)色盲與色弱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