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第四節 神經系統對內臟活動、本能行為和情緒的調節 |
第 2 頁:第五節 腦電活動及覺醒和睡眠 |
第 3 頁:第六節 腦的高級功能 |
第四節 神經系統對內臟活動、本能行為和情緒的調節
一、自主神經系統
1.自主神經的結構特征
交感神經 副交感神經
起源部位 脊髓胸、腰段灰質側角 腦干神經核,脊髓骶段灰質相當
于側角的部位
纖維長短 節前纖維短、節后纖維長 節前纖維長、節后纖維短
節前與節后神經元比例 1:多個 1:少數
節后纖維釋放的主要遞質 去甲腎上腺素 乙酰膽堿
分布 廣泛、幾乎是所有臟器 局限、部分臟器不受支配
2.自主神經系統的功能:主要在于調節心肌、平滑肌和腺體的活動。
3.自主神經系統的功能特征
(1)緊張性支配。
(2)雙重支配,相互拮抗(唾液分泌例外)。
(3)受效應器所處功能狀態的影響。
(4)對整體生理功能調節的意義不同。
①交感神經系統:活動具廣泛性,在緊急情況下占優勢。但對不同的刺激表現為不同的整合形式。生理意義在于動員機體潛能以適應環境的急變。
②副交感神經系統:活動較局限,安靜時活動占優勢。生理意義在于保護機體、休整恢復、積蓄能量以及加強排泄和生殖功能。
二、中樞對內臟活動的調節
1.脊髓的內臟調節功能:脊髓是內臟反射活動的初級中樞,其調節功能不完善。
2.低位腦干的內臟調節功能:延髓可初步完成許多基本生命現象的反射調節,故稱延髓為生命中樞。
3.下丘腦的內臟調節功能:下丘腦被認為是較高級的內臟活動調節中樞。
(1)體溫調節:
(2)水平衡調節:
(3)對腺垂體和神經垂體激素分泌的調節:
(4)生物節律控制:
(5)其他功能:
4.大腦皮層對內臟活動的調節
(1)邊緣葉和邊緣系統:邊緣系統對內臟活動的調節作用復雜而多變。
(2)新皮層:刺激新皮層除能引起軀體運動外,也能引致內臟活動的改變。
三、本能行為和情緒的神經基礎
1.本能行為
(1)攝食行為:是動物維持個體生存的基本活動。下丘腦外側區存在攝食中樞,腹內側核存在飽中樞,二者之間存在交互抑制的關系;杏仁核、隔區可易化飽中樞并抑制攝食中樞的活動。
(2)飲水行為:是通過渴覺而引起的。引起渴覺的主要因素是血漿晶體滲透壓升高和細胞外液量明顯減少;前者經下丘腦前部的腦滲透壓感受器而起作用,后者通過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介導。
(3)性行為:是動物維持種系生存的基本活動。神經系統中的許多部位參與對性行為的調節。
2.情緒
(1)恐懼和發怒:
(2)愉快和痛苦:
①獎賞系統或趨向系統:能夠引起自我滿足和愉快的腦區。中腦被蓋腹側區-伏隔核多巴胺能通路與之有關;
②懲罰系統或回避系統:能使動物感到嫌惡和痛苦的腦區。主要在下丘腦后部的外側部分、中腦背側、內嗅皮層等部位。
3.情緒生理反應:在情緒活動過程中伴隨發生的一系列生理變化,主要包括自主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功能活動的改變。
(1)自主神經系統功能活動的改變:多表現為交感神經系統活動的相對亢進。
(2)內分泌系統功能活動的改變:涉及多種激素分泌改變。如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糖皮質激素、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甲狀腺激素、生長素、催乳素以及性激素等。
4.動機:指激發人們產生某種行為的意念。腦內獎賞系統和懲罰系統在行為的激發(動機的產生)和抑制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