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市場主體 |
第 5 頁:市場機制 |
第 9 頁:市場競爭 |
第 15 頁:收入分配 |
二、供給及其決定
(一)生產與供給
1.生產要素
生產要素指企業(yè)為生產所投入的各種經濟資源。生產要素一般包括勞動、土地、資本和企業(yè)家四種。這四種要素是任何生產都不可缺少的,但在不同的經濟社會其重要性有所不同。在農業(yè)社會,核心要素是土地;在工業(yè)社會,核心要素是資本;在知識社會,核心要素則是智力。傳統(tǒng)經濟學將科學技術作為外在條件,不列入生產要素。其實,除自然資源外,資本、勞動、企業(yè)家都存在技術水平問題。在現代生產中,科學技術已經成為決定性因素,因此,現代經濟學日益將科學技術作為內生變量,列為最重要的生產要素。
2.生產量與供給量
在生產的基礎上可以形成供給。供給量是指在一定時間內,企業(yè)在各種可能的價格下,對某種產品愿意銷售并能夠銷售的數量。如果沒有產品可供銷售,自然談不上供給,但是,如果由于價格不合意,企業(yè)不愿意出售,即使有產品也不能在市場上形成有效的供給,可見,生產并不等于供給。然而,從長期來看,生產畢竟是為了銷售,生產量與供給量理應基本保持一致。
(二)供給彈性
與需求彈性一樣,供給也有彈性,經常使用的供給彈性有:
1.供給價格彈性
供給價格彈性是指一種產品自身價格的變動幅度所引起的供給量的變動幅度,即供給量的變化率與自身價格變化率之比。
從企業(yè)角度短期來看,由于供給量的變動方向與自身價格變動的方向相同,所以供給價格彈性為正值。但從長期來看,由于市場變化、資源開發(fā)、技術進步等原因。供給價格彈性可能為正,可能為零,也可能為負。
2.生產彈性
生產彈性是指總投入的變動幅度所引起的總產出的變動幅度,即總產出的變化率與總投入的變化率之比。
根據生產彈性大于、等于還是小于1,可將經濟規(guī)模的報酬分為遞增、不變、遞減三個階段。企業(yè)規(guī)模不應停留在遞增階段,更不要進入遞減階段,這是當代企業(yè)兼并的重要依據。
3.利潤彈性
利潤彈性是指產銷量的變動幅度所引起的利潤的變動幅度,即利潤的變化率與產銷量的變化率之比。
在一定時期內,如糶市場價格和技術水平不變,則利潤彈性可以簡化為毛利潤(包括固定資產折舊)與純利潤之比。這就是說,利潤彈性的大小取決于固定資產,固定成本越大,利潤彈性也越大,即當生產增長速度加快時,利潤增長更快;反之,當生產增長速度下降時,利潤下降也更快。我國的企業(yè),特別是老的國有企業(yè)。固定資產多,負債利息多,固定成本大,這是形成速度效益型經濟的重要原因。
(三)供給的決定因素
1.利潤最大化
在合法經營的前提下,利潤是市場優(yōu)勝劣汰的信號;企業(yè)利潤越大,表示市場越需要這個企業(yè),這個企業(yè)也才有條件更好地從事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為社會多做貢獻。否則,作為市場替代物的企業(yè),反而會被市場所替代,只能淘汰。企業(yè)利潤是企業(yè)總收益與企業(yè)總成本的差額,因此,供給的決定因素也需要從這兩個方面進行剖析:總收益是產品價格與產品數量的乘積。取決于市場結構、研究
開發(fā)、產品質量、銷售策略、售后服務等一系列因素。當總成本一定時,力求收益最大。總成本是要素價格與要素數量的乘積,取決于要素質量、技術水平、規(guī)模經濟、范圍經濟、管理創(chuàng)新等一系列因素。
當總收益一定時,力求總成本最小。
2.財務分析
通過企業(yè)會計財務報表,可以一目了然地分析一個企業(yè)的總收益、總成本和利潤狀況。企業(yè)由資產、負債和剩余權益(所有者權益)所組成,這些要素通過企業(yè)的經營活動得到增減。財務分析既是一種服務活動,又是一個信息系統(tǒng)。當經營活動影響上述企業(yè)要素時,財務分析就要加以確認和計量,并將有關信息報告給企業(yè)管理機構以及與企業(yè)有利害關系的團體和個人。
3.經濟分析
財務分析是從企業(yè)角度分析的實有收支狀況,而經濟分析是從社會角度分析的應有收支,兩者并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