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物質和意識
(一)列寧關于“物質”的定義
馬克思主義的物質觀集中體現在列寧關于“物質”的經典定義中:“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于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攝影、反映。”
列寧是從物質和意識的關系的角度給物質下定義的,其基本思想包括: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物質的根本特性是客觀實在性;物質是對一切可以從感覺上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質的抽象,它既包括一切可以從感覺上感知的自然事物,也包括可以從感覺上感知的人的感性活動即實踐活動;這種客觀實在獨立于我們的意識而存在,為我們的意識所反映。
列寧的物質定義,堅持了徹底的唯物主義一元論,同唯心主義、二元論劃清了界限,堅持了辯證唯物主義的反映論和可知論,同懷疑感覺經驗之外的客觀實在、否認客觀事物可知性的不可知論劃清了界限。
(二)物質的存在形式
1.運動是物質的固有屬性。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運動是物質的固有屬性和存在方式。運動是標志宇宙間一切事物、現象和過程變化的哲學范疇。運動包含了宇宙中各種各樣的變化,從簡單的位置移動到人的思維活動都是運動的具體形式。運動和物質是不可分割的。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運動,運動是物質自身的固有屬性和存在方式。沒有運動的物質和沒有物質的運動是同樣不可想象的。
2.物質運動的基本形式。
物質運動可分為五種基本形式:機械運動、物理運動、化學運動、生物運動和社會運動。每一種基本運動形式又可劃分為許多具體的運動形式。隨著實踐與科學的發展,人們將發現更多的新的物質運動形式。各種物質運動形式之間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
3.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
物質世界處在永恒的運動變化中,運動是物質的固有屬性和存在方式。物質運動的一種特殊狀態就是靜止。靜止主要是指:事物的空間位置相對不變,事物處于量變階段,保持質的穩定性,呈現出相對靜止的狀態。靜止是有條件的、暫時的和相對的;運動則是絕對的和無條件的,靜止是一種特殊的運動狀態。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是統一的,是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的。
在堅持事物絕對運動的前提下,承認事物的相對靜止有重要意義:第一,相對靜止是衡量物質運動的尺度;第二,只有承認相對靜止,才能理解物質的多樣性;第三,只有承認相對靜止,才能認識和改造不同的事物。
4.時間和空間是物質運動的存在形式。
(1)時間和空間的含義及其特性。
①時間的含義及特性。
時間是物質運動的持續性和順序性。所謂持續性,是指任何一個物體的運動都要經歷一個或長或短的過程。時間的特性是一維性。時間的一維性有兩層含義:第一,對于時間的量度只需要一個數量。任何一個時刻,都可以用一個數量完全地把它量度出來、表示出來。第二,時間只有一個方向,具有不可逆性,時間總是沿著過去、現在和將來的方向前進的,只進不退,有去無回。
②空間的含義及特性。
空間就是運動著的物質的廣延性或伸張性,是指物體的位置、規模和體積。空間的特點是三維性。任何一個物體都具有一定的長度、寬度和高度,并且它同周圍物體也總是存在著前后、左右和上下的關系。
(2)時間和空間與物質運動不可分離。
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物質運動離不開時間和空間,離開時間和空間的物質運動是無法存在的。另一方面,時間和空間離不開物質運動,離開物質運動的時間和空間是不存在的。時間是以物質在空間中的運動來度量和認識的,離開物質在空間中的運動,它就成為無法捉摸、神秘莫測的東西。
(三)世界的物質統一性
世界的統一性問題,是回答世界上的萬事萬物有沒有統一性,即有沒有共同的本質或本原的問題。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物質,不僅自然界是物質的,人類社會也具有物質性,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
1.社會的物質性表現。
(1)人類社會依賴于自然界,是整個物質世界的組成部分。
(2)人們謀取物質生活資料的實踐活動雖然有意識作指導,但仍然是以物質力量改造物質力量的活動,仍然是物質性的活動。
(3)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集中體現著人類社會的物質性。
2.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原理。
世界物質統一性原理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關于世界本質問題的一個基本原理,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全部理論的基石,同時也為我們的思想和行動提供了根本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這一原理的內容包括:
(1)世界是統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個。
(2)世界的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即世界統一的基礎是物質;物質世界的統一性是多樣性的統一,而不是單一的、無差別的統一,世界的物質統一性以具體物質形態的差異性、多樣性為前提,而物質形態的差異性、多樣性又以它們的客觀實在性為基礎。
(四)物質世界的普遍聯系
所謂聯系,是指事物之間及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聯系具有客觀性、普遍性和多樣性的特點。
1.聯系的客觀性。
聯系的客觀性是指聯系是事物本身的聯系,是客觀事物固有的本性,它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人們不能隨意創造和消滅客觀事物的聯系。
2.聯系的普遍性。
聯系的普遍性可從兩方面來理解。其一,世界上一切事物、現象、過程都與周圍其他事物、現象、過程發生各種各樣的聯系,聯系無處不在;其二,任何事物、現象、過程內部的各個部分、要素、環節又相互聯系、相互作用。
3.聯系的多樣性。
不同的物質運動領域,不同的具體事物之間有不同的聯系,而事物在不同的條件下又有不同的聯系,聯系隨條件的變化而變化,因而聯系具有多樣性。
真題解析
(單項選擇題)“丟失一個釘子,壞了一只蹄鐵;壞了一只蹄鐵,折了一匹戰馬;折了一匹戰馬,傷了一位騎士;傷了一位騎士,輸了一場戰斗;輸了一場戰斗,亡了一個帝國。”這首西方流傳的民謠說明的哲學原理是()。
A. 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原理B. 真理的反復性和無限性原理
C. 整體和部分辯證關系的原理D. 量變和質變的辯證關系原理
【答案】 C
【解析】 根據唯物辯證法的聯系觀,整體與部分是相互聯系的,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會影響整體的功能,關鍵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甚至對整體的功能起決定作用。釘子與蹄鐵、蹄鐵與戰馬等這些對應的事物之間體現了部分與整體的關系,“丟失了一個釘子,壞了一只蹄鐵”反映了部分的變化對整體功能的影響。而丟失了一個釘子引發了一連串的變化,最后導致“亡了一個帝國”則反映了事物之間的普遍聯系。比較四個選項可知,本題正確答案為C。
(五)意識的起源與本質
1.意識的起源。
意識不是從來就有的,而是物質世界高度發展的產物。意識的產生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經歷了四個決定性環節(無生命物質的反應特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應性—動物的感覺和心理—人類意識的產生)。意識也是社會的產物,社會性勞動在意識產生過程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2.意識的本質。
(1)意識是人腦的機能。
人腦是產生意識的器官。人腦之所以產生意識,同人腦高度發達的組織狀況和復雜的結構有關。
第一,人腦的重量大,腦與身體的比重也大;
第二,腦細胞的高度分化和嚴密的腦組織;
第三,人腦是通過內在的生理機制來進行意識活動的。
意識活動同人腦的生理過程是分不開的,人腦是意識的物質基礎,意識是人腦的機能和產物。
(2)意識是客觀世界的主觀映象。
①意識的內容是客觀的。意識是客觀世界的主觀映象,人只有同外界打交道,使人的大腦同外界發生聯系,經過加工制作,才會形成關于它們的意識。所以,人腦是意識的客觀物質基礎,而外界才是意識的源泉。不論是正確的思想,還是錯誤的意識,都是對外部世界某種形式的反映。正如恩格斯所說:“一切觀念都來自經驗,都是現實的反映——正確或歪曲的反映。”
②意識的形式是主觀的。人們把豐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分析和綜合,從個別事物中抽出一般屬性加以概括,經過主觀能動加工過的關于客觀世界的形象、本質和關系等。
(六)意識的能動作用
意識的能動性,是指人們在實踐基礎上能動地認識世界和能動地改造世界的能力與作用。意識的能動作用主要表現為:
第一,意識活動的目的性和計劃性。這是人與動物相區別的根本特征之一。
第二,意識活動是一個能動創造性過程。意識不僅能夠反映事物的外部現象,而且能夠由感性認識能動地上升到理性認識,從現象逐步深入到本質和規律。意識不僅能夠“復制”當前的對象,而且還能夠追溯過去,預測未來。意識的能動性不僅在于能動地反映現實,更重要的在于能動地指導實踐,并通過實踐轉化為現實。
第三,意識對客觀世界的改造作用。意識的能動性突出地表現在它能夠把實際中形成的正確思想和理論作為指導,通過實踐去改造世界。在整個改造過程中,是以人的全部力量和能力為手段的,人們動員了自己的全部意志和信念情感等精神因素,為實現自己的目標去努力奮斗。
第四,意識對人體生理機能活動的控制
(七)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
物質對意識具有決定作用。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對物質的反映。
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意識的能動作用首先表現在意識能夠正確反映客觀事物,還突出地表現在意識能夠反作用于客觀事物。正確的意識能夠指導人們有效地開展實踐活動,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則會把人的活動引向歧途,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