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解析
醫者仁心,懸壺濟世,醫生是一個特殊的職業,他們的職業道德與生命息息相關,因此醫療行業決不能完全市場化、商業化,喪失人文關懷。題中某市醫院正是忽視了這一點,才造成了病人及家屬的不滿和廣泛的討論。
醫院收治病人數量增多,其實是一種積極現象。以往老百姓對待病癥,往往呈現兩極化態度,小病不去醫院,能扛則扛,遇到非治不可的大病,傾向于選擇大城市的醫院,甚至千里迢迢到北京、廣州等城市治病。作為縣級醫院,收治病人的增加體現了在醫療改革的推動下,醫院的硬件設施和服務水平有所改善,醫生的醫術和醫德得到更多認可,成為附近群眾就醫的首要選擇,同時,有了醫療保險作為保障,老百姓的健康意識日漸提高,生病后及時到醫院診斷、治療,也體現了他們對于醫生和醫院的信賴。
醫院取得優秀的業績固然值得宣傳,但冠以“慶祝”,顯然是不合適的而且容易引起沖突的。首先,醫生作為治病救人的職業,即使不必苛求他們抱有“但愿世間人無病,何愁架上藥生塵”的高尚情操,也不能將病人看做橫幅上一個個物化的入院數字,更不能換算成醫院不斷上升的入賬數字,而應該是有血有肉,需要以專業技術和宅厚仁心解除病痛的人。病患不僅生理疾病需要得到及時救治,個體尊嚴也需要得到精心呵護和尊重。其次,醫療體系不同于其他行業,尤其是醫院多數屬于國家企業,屬于一種公共資源,如果以入院人數和收入作為衡量的唯一標準,單純依賴市場原則運作,甚至把為醫院創收和個人收入掛鉤,就容易出現為了完成業績而不顧醫德的事情,加劇醫患關系的緊張。相對的,社會大眾和媒體輿論對于醫院形象的解讀偏于負面,涉及到醫院醫德常常夸大其詞,甚至對醫生不無妖魔化的傾向,其實這種態度無益于解決矛盾,反而傷害了負責任的醫生和醫療機構的信心,也是不可取的。
要解決醫院“慶祝”病人入院的怪現象,需要從根本上做出改變。
第一,改進醫院及醫生的評定制度,樹立適合這一特殊行業的職業標準。鑒定評價一家醫院的等級,不能以量化的病人數據作為標準,而是綜合評定,考評專業技術和醫德。
第二,加大醫療補貼和保險投資,弱化醫院的盈利目的。如果醫院沒有沉重的運營壓力,醫生在治療時也能更自由的考慮病人實際情況和個性需求,更多的體現大眾醫療的公益性質。
第三,醫院在宣傳自身時,也要格外注意方式和字句,考慮自身形象,顧及病人及其家屬的心情,選擇一個更藝術的表達方式,可以既宣示醫院的進步,又體現人文關懷,而不是功利性的希望更多的人生病。相信經過這些努力,可以推動深化醫療改革進程,營造融洽的醫療環境,創建和諧的醫患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