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4日凌晨8時許,河南蘭考縣收養孤兒和棄嬰累積超過100人的市民袁厲害家發生火災,造成7名孩童死亡。火災事故發生后,經媒體報道和網絡傳播引發了全社會的關注。
民政部相關負責人面對媒體采訪時表示:蘭考火災事件暴露了孤兒救助體系存在漏洞,民政部門將推動兒童福利法規的出臺,讓兒童受到法律更好的保護。
孤殘兒童救助
政府機構數量有限,民間機構身份有疑
在這場大火之前,孤、殘、棄兒童的撫養問題,以及像袁厲害這樣的民間收養機構都是公眾認知的盲點。那么,我們對于這類孩子的救助機制到底是怎樣的?
近日,記者在走訪北京市海淀區救助管理站時,副站長馮鑫向記者簡單介紹了北京在兒童救助方面的情況。馮鑫說,由于海淀區匯集北京市兒童福利院、海淀區婦女兒童醫院等機構,海淀區救助管理站接收的孤、殘、棄兒童數量比較大。“被救的孩子通常都是有身體或者智力殘疾的,被父母遺棄在了福利院或者醫院,被發現后再送到救助站。”馮鑫告訴記者,救助站一方面對于能夠提供線索的孩子,盡量幫助他們找到父母回到原籍;另一方面,對于沒有任何線索的(這種情況更為普遍),則根據規定,3歲以上的殘疾兒童送到北京市救助管理事務中心下屬的專門機構進行安置,3歲以上18歲以下,身體基本健康、智力正常的生活無著落兒童可以送到北京市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
據北京市救助管理事務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自2003年救助管理制度確立以來,北京市民政局設立了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設置床位450張,根據受助未成年人年齡、身心狀況等提供分類救助保護服務。2003年至今,全市救助未成年人1.5萬余人次,幫助96%的受助未成年人返回原籍。當下,救助管理機構的服務正在從傳統的以回家為導向的服務逐步向以回歸社會為導向的服務過渡,除了為受助未成年人提供基本保障型救助服務,更注重通過知識教育、心理輔導等方式幫助受助兒童,進而使其回歸家庭、回歸社會。
記者了解到,北京市涉及孤殘棄兒童救助的機構除北京市救助管理事務中心及其下屬機構外,還有北京市兒童福利院、SOS兒童村等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