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應堅守底線,尊重事實,回歸常識,回歸理性,努力消除醫患信息不對稱,避免助長社會“仇醫”情緒
不久前,有網友稱福建泉州一名新生兒在保溫箱中“活活被烤死”。照片上嬰兒背部皮膚焦黑,慘不忍睹。后經泉州市衛生局調查,排除了嬰兒被保溫箱燙死的可能,初步鑒定為死于感染。目前,醫患雙方已達成和解協議。
這是一起典型的因信息不對稱引發的醫療糾紛。患方認為,嬰兒被活活烤死,顯然是醫生玩忽職守導致的。醫方認為,這一說法根本經不起推敲。保溫箱又稱嬰兒暖箱,其特點是恒溫、恒濕,一般設定在37攝氏度左右,和人體溫度基本一致。無論如何,保溫箱都不會“烤死人”。至于嬰兒皮膚上的燙傷樣痕跡,其實是一種皮膚感染性疾病,一般人很難辨別。
現代醫學是一門復雜的科學。由于分科越來越細,即便是學醫的人,對于自己不熟悉的疾病,也很難作出判斷,更不要說普通大眾了。如果只看表象,很容易得出錯誤的結論。例如,近期發生在貴州的“女童被扇耳光致死”事件,患者看到護士“扇耳光”,其實是護士在做麻醉后喚醒,只是動作幅度過大,護士并無傷害嬰兒的動機,這與患方所稱“扇耳光致死”有本質差異。與此類似的還有“八毛門”、“縫肛門”等事件,均是醫患信息不對稱所致。因此,消除醫患“知識鴻溝”,是減少醫患誤傷、化解醫患矛盾的重要途徑。
通常來說,在醫患關系中,醫方占據主導地位,屬于強勢;患方處于被動地位,屬于弱勢。近年來,每當發生醫患糾紛,公眾總是傾向于同情弱者,站在患者一邊指責醫方。而個別媒體僅憑一面之辭,就舉起輿論大棒,抨擊“醫者無德”。其實,“強勢”與“弱勢”是相對的。在“溫箱烤死嬰兒”事件中,患方既不同意做尸檢,也不做醫療事故鑒定,而是利用媒體施加壓力,將醫生推向輿論的“審判臺”,迫使醫院給予高額賠償。在輿論“一邊倒”的情況下,醫方顯然成了“弱勢”。萬幸的是,一些醫學專業人士挺身而出進行申辯,政府部門組織專家調查澄清,終使醫生免受不白之冤。
“自媒體時代”是一個眾聲喧嘩、眾說紛紜的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是輿論場,每一個公民都可以通過微博、微信發出聲音,占領輿論制高點,以求在利益博弈中贏得主動。而作為社會良知的守護者,主流媒體必須堅持真實、客觀、公正、平衡的原則。越是面對復雜的事件,越要頭腦冷靜、保持理智,絕不能圖一時之快、逞一時之勇。在利益訴求多元化的今天,媒體不能僅僅滿足于做“傳聲筒”,而要做“挖掘機”,通過深入調查,還原事實真相。當利益雙方各執一辭時,媒體應向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求證,辨明是非,以理服人。尤其是在博弈雙方話語權不對等的情況下,要善于打撈“沉沒的聲音”,不能讓任何一方成為“沉默的羔羊”。假如媒體為了追求“轟動效應”,盲目跟風炒作,必然會影響公眾的判斷力,最終喪失公信力。
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醫患矛盾日益凸顯,醫患信任脆弱不堪。為了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媒體應堅守底線,尊重事實,回歸常識,回歸理性,努力尋求醫患溝通的“最大公約數”,扮演社會“壓艙石”和“穩壓器”的角色。如果不能用科學精神捍衛醫者尊嚴,任憑詆毀醫生事件屢屢上演,必將導致社會“仇醫”情緒泛濫,引發惡性傷醫事件頻頻上演。
醫患是一對矛盾體,雙方既有共同利益,也有各自訴求。醫患之間,發生糾紛不可怕,可怕的是公共理性被偏激情緒所淹沒,醫生成為污名化和妖魔化的犧牲品。因此,努力消除醫患信息不對稱,用對話代替對抗,用理性代替沖動,是媒體重要的社會責任。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