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要打造“設計之都”,可能很多上海人并不清楚設計的意義。說實話,我的認知也很膚淺。2013上海藝術設計展日前在當代藝術博物館開幕,各種新奇的設計與超前的理念美不勝收,使我頗有茅塞頓開之感。可惜,偌大的展廳,觀者寥寥無幾。后來我又受邀去松江的一所大學參觀,校內筑巢引鳳,建有許多國際設計大師的工作室,雖有學生在聽課,但也是門庭冷落,與一些表演班、英語班的火爆形成反差。
本屆藝術設計展的主題是“美學城市”。如今國內城市千城一面,仿佛水泥森林,其實完全可以通過設計,影響城市的面貌和品格。將美學變成設計與城市的思想紐帶,在老城區改造、郊區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過程中,探索人與自然的和諧。展覽中有些設計師以“創新生活方式的無形之手”自居,繪制了上海的夜晚燈光分布圖,設想構建一個垂直的城市,上半截是白天,下半截是夜晚,白日采集的能源夜晚釋放,晚間不再局限于社交的停頓和肉體的沉寂,可以博物館、圖書館徹夜開放,消費和創造與世界同步進行。在養成安靜習慣的同時,讓一部分人避開城市的噪音與光污染。先不論建“夜晚城市”的可行性,它首先提供了一種設計的可能。還有一個空氣面罩的設計,人們戴在嘴上,開始我以為是防霧霾用的,其實,它是將人的呼吸能量,通過一個芯片,傳遞給遠處的發電機組,產生綠色能源。還有一個風扇墻,行人經過時,無數盞小風扇開始扇風,遠離后自動停止,實用、節能。
設計的美學概念,除了被設計對象的外在美觀、悅目外,更重要的是內在的美好、創造與品質。海派文化經過一百多年的發軔,已經在文學、電影、美術、舞臺等領域形成成熟的風格,而年輕的設計師們提出:“上海設計”可否形成新時期海派文化的觀念特征?比如生態設計、城市色彩等。值得深思。我有年在梵蒂岡博物館參觀,發現一個精美的皮鞋石雕,形狀與當今一款時尚女鞋非常相像,后來得到印證,羅馬鞋的設計,就是得之這雕塑的靈感。
現代生活,一切源自設計。但設計需要土壤。除了設計理念,還要培育美學的寬松氣氛與創造、想象的自由環境。否則,“設計之都”僅是鏡中之花。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