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試題 |
第 3 頁:參考答案 |
材料五
北京市衛生局局長來英表示,將構建大醫院和社區衛生機構的“共同體”,統一診療標準。
2006年,北京市衛生局提出“小病進社區,大病(轉診)去醫院”的口號,鼓勵居民遇到感冒、發燒等小病,不再去大醫院排隊掛號,就近在附近社區醫院拿藥治療。同時,鼓勵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患者在社區接受全科醫生的疾病治療和護理指導。
2008年9月,北京市衛生局表示,可通過醫保報銷改革的限制,北京參保居民看病全部實行社區就診,否則不予報銷。
2011年1月1日開始,社區首診政策首先在25萬參加醫保的老人中試行,這些老人患危急重癥可直接到大醫院就診,但是平常疾病必須先到社區醫院就診,沒有社區醫院轉診單而直接去大醫院就診的,醫藥費將不予報銷。
2012年,北京市衛生局局長來英闡述正在籌劃中的北京醫改思路,稱改革關鍵是建立從社區衛生站到三甲大醫院相同的疾病診斷標準,“解放”并拓展現有的優勢醫療資源,按患者的病情要求配給相應級別醫生和適宜的醫療資源。方來英表示,目前已經明確,公立醫院改革和社區衛生服務改革是緊密聯系的一體,未來北京醫改的一大探索,就是構建大醫院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之間的共同體和流暢的“轉診通道”。
材料六
增強社區的醫療水平,不是讓大專家定期到社區看感冒,而是要把大醫院內的診療規范與社區共享。通過改革,讓患者不再排隊,在社區衛生服務站即可接受與大醫院同一標準的診療。建立大醫院與社區一體的轉診通道,分級診療,有助于提高就醫效率,間接降低患者的醫藥費用,按病種預付費,直接控制整體醫療費用的發生和規模,已成為醫療衛生——“供方”和醫療保險管理部門——“需方”代表的共識。按病種預付費的原理,是醫療保險基金的管理機構,代表患者與醫療機構談判,確定每種疾病的治療成本和合理收費額。2012年,溫家寶同志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鼓勵各地探索建立醫療服務,有利于相關方參與協商定價。
材料七
經過多年發展,社區醫院在青島的覆蓋率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可實際利用率卻并不樂觀。政協委員張洪義調查發現,許多居民區即使配備了社區醫院,也鮮有市民愿意進去求醫問藥。緣何舍近求遠?在香港中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居民訴說了其中原委。原來2010年以前,市民在藥店購買符合大病報銷條件的商品,只要開出發票就可以到社保中心大廳進行報銷,而隨著醫療改革,現在居民在藥店買符合大病報銷條件的藥品,不能報銷了。在簽訂協議的社區又沒有需要的藥品,必須要到指定的二級甲等以上醫院開方購買符合大病條件的藥品到簽訂協議的社區報銷。
材料八
所謂“全科醫生”就是懂得各科知識,對疾病、多發病能夠做出準確診斷,妥善處理,對需要轉診的病人能及時做出轉往哪家大醫院最合適決定的醫生。全科醫生不求樣樣精通,至少小病來了能藥到病除,大病來了能檢查出來,及時轉往大醫院進行治療。
材料九
提高全科醫生的素質,主要應該采取“教育——培訓——再教育”的模式。教育,就是要加強高等院校全科醫學的學科建設,培養全科醫學人才,包括本科生、碩士研究生,讓他們從學校一出來就能夠勝任社區的全科醫學工作。培訓,就是對已經在社區衛生工作的醫務人員要加強崗位培訓,現在許多醫務人員是從臨床直接轉過來的,必須進行全科醫學培訓,不是全科醫學出來的本科生,也要進行規范化培訓,培訓是提高全科醫師素質的主要途徑。再教育,就是繼續教育,因為醫學知識是不斷更新的,即使已經取得了全科醫學的資格證書,也還要不斷學習,不斷進步,通過繼續教育模式提高自身素質。
九三學社的“兩會”提案中指出社區衛生醫療服務的基本職責是提供預防保健等公共衛生服務和基本醫療服務,所以,多數社區衛生服務站仍應以傳統的“坐堂行醫”服務模式為主。因此,他們建議要制定全科醫生人才培養、培訓規劃,加大對社區人才隊伍建設事業的資金投入,推動全科醫學教育改革,擴大高校開設全科醫學教育專業的比例,在醫學院校普遍開展全科醫學知識教育,安排學生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進行全科醫療見習或實習,穩步推動全科醫師規范化培訓。提案同時還建議,為保證能留住和吸引人才,可參照大醫院醫生工資標準,給從事社區醫療事業的全科醫生同等待遇,或以政策確定在其崗位工資基礎上增加一定特批補貼的穩定機制,使得他們與已經步入市場經濟的現有醫生處在不同的評價體系中,由此建立起我國穩定的社區衛生醫療的基礎性隊伍。
材料十
按照要求,今年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要錄入病人的健康檔案,老百姓應該配合建立健康檔案,從目前來看,效果并不好。由于檔案上涉及到身份證號、病史等相對秘密的內容,因此很多人不愿意透露。我們也是本著自愿的原則,不勉強。其實說到底,健康檔案最終受益的肯定是老百姓,而且我們每個服務機構都有嚴格的保密程序,居民大可不必擔心隱私被泄露。
全國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醫院院長賈偉平教授認為,目前鄉村醫務人員在數量和質量上是薄弱的,可能會成為影響基本醫療公平和效率的新瓶頸。與城市相比,農村居民慢性病(高血壓、中風、糖尿病)的發病風險上升更快。相比同時,即使在城市里,由于社區醫務人員的技術水平有限,對慢性病的治療和控制也不盡如人意。這就是為什么政府雖然已經加大對社區衛生中心的硬件投入,但仍有眾多病人不辭辛苦往大醫院跑的原因。
“如果把社區醫療稱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恐怕更合適些。”衛生部副部長丁曉燕指出,不同于大醫院的以治病為主,社區衛生服務應該是“防治一體”的。包括預防、保健、醫療、康復、健康教育和計劃生育技術指導。“這是對生命全過程的追蹤和關照。”但從目前來看,社區醫院還是偏重于醫療,在健康管理方面做得不夠。
此外,全科醫生短缺也是社區醫院目前面臨的窘境。全國人大代表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胸心血管外科主任醫師王天佑感嘆,正是由于大部分醫療資源都集中在大城市的大醫院,才導致全國各地的患者都涌向大醫院。而如果能大力培養全科醫生,就能從很大程度上緩解這一問題。據了解,在美國,80%-90%的病人可由家庭醫生直接治愈,僅10%-15%需轉診。從收入來看,美國全科醫生已列入十大高收入職業的第三位,全年收入至少十萬美金,多的一年可高達20萬美金,其收入和社會信任度超過了律師。高薪水和高地位自然吸引了不少醫學院的學生。
問題:
1,根據上述材料,歸納出目前我國社區醫院建設發展過程中所存在的具體困難,不超過 200字(10 分)
2, 根據材料 9,分析解決我國全科醫生短缺狀況的具體思路。
要求:內容具體,表達清晰,有條理,不超過 300 字(20 分)。
3, 根據上述材料,概括出提升我國社區醫院醫療服務水平的對策,不超過 400 字(20 分)
4, 結合材料,自擬標題,聯系實際。寫一篇議論文,1000 字以上(50 分)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