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試題 |
第 3 頁:參考答案 |
材料一
在解決看病貴、看病難的醫療困境上,社區醫院被普遍寄予厚望。但是,社區醫院卻面臨著“路很近,心很遠”的尷尬境地。大醫院里病人摩肩接踵,而社區醫院門可羅雀。
社區醫院的資金來源多是財政性投入與營業性收入的結合。但是,許多社區醫院處于虧損狀態,而且,由于資源短缺在硬件設施、醫療措施、人員配備等方面捉襟見肘。在北京市700多個社區衛生服務站點中,能自負盈虧的還不到1/3,大多數站點需要靠政府撥款和上級醫院的補貼來維持。因此,社區醫生收入難以提高。在資金匱乏的現實條件下,社區衛生服務站“六位一體”只是徒有虛名,沒有實際行動,難以拉近與老百姓的距離,老百姓并不了解社區衛生服務站的實際功能,只好“敬而遠之”。
在社區衛生服務比較發達的國家,社區醫院的醫生量占到醫生總數的50%。而在中國,好的醫生大多集中在大醫院,造成了大醫院“病人等醫生”,而社區醫院“醫生等病人”的迥異局面,有患者一語道破就醫心理:“廟小不可能有大菩薩”,看病還得到‘三甲’!”中科醫院改項目負責人曾蓋新也認為,老百姓不愿去基層醫院看病,關鍵是醫療水平低下,缺乏高素質的全科醫師。目前北京市社區衛生人力資源總體數量不足,結構不合理,社區護士、防保人員和康復人員嚴重缺乏。全市各衛生服務站點內全科醫生中,有本科學歷的不到20%,有高級職稱的不到10%。
在患者固有的就醫觀念里,易對大醫院形成心理依賴。調查結果顯示,有22.5%的人生了病愿意去社區醫院就診;56.6%的人不信任社區醫院的診療技術。數據顯示,三甲醫院60%的門診病人和77%的住院病人均可以分到社區衛生機構,但大家還是一窩蜂地涌向了大醫院。大醫院苦于病人多,社區醫院卻苦于病人少。不少社區衛生服務站還認為,是否是醫保定點也是制約病人能否走進社區服務站的因素之一。
材料二
通俗地講,社區醫院是指屬于某個社區的衛生醫療服務機構。社區醫院向社區成員提供公共衛生和某些醫療服務,具有公益性的特點,不以盈利為目的。社區醫院有些屬于全民所有制,有些屬于個體所有,但是其本質不變。國家大力發展社區醫療服務體制,讓社區居民的小病能夠在家門口就得以解決,這可以緩解就醫難的壓力,并有助于提高大醫院的醫療服務能力。
社區醫院分為兩種:一是區、縣醫院的分屬,屬于掛牌的社區醫院;二是獨立合法人的社區醫院,相當于鄉鎮衛生院。衛生局對這兩種醫院的醫生都有派遣權利。對后者,當地街道社區擁有調動權利,但沒有管理權利。
國家為解決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提出“小病不出社區,大病才去醫院”的口號。我國新的城鎮醫療衛生改革,將大力發展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完善社區衛生服務功能,為社區居民提供疾病預防等公共衛生服務和一般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的基本醫療服務。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可以為居民提供低價、就近、方便、快捷的醫療衛生服務,吸引居民到社區衛生醫療機構就醫,分流常見病、輕微疾病人群,進而實現有限醫療資源的合理配置,解決居民看病難、看病貴的難題,讓患者不再排隊,騰出更多時間和精力的大醫院專家,在本職崗位上明確承擔疾病醫療服務職責,以低廉的診療收費甚至“免單”,接診疑、難、急、重癥患者,以維護疾病醫療的公益性。
材料三
社區醫院執行的規章制度和大醫院沒有太大的區別,只是細則更多點。其醫生都有行醫資格,有執照。為了保證用藥安全,藥品、醫療用品基本上和大醫院一樣,進貨渠道也有保證。社區醫院通常設有辦公室、藥房、劃價處、診療室、理療師,規模較大的隨著社區衛生服務執相的發展,衛生事業技術人員的需求量也會逐步增加,相關專業的大學畢業生一定會有廣闊的用武之地。
目前,國內各大城市衛生服務機構發展狀況良好,并正在逐步完善軟硬件。近日北京醫改方案出臺具體政策,鼓勵專家在完成基本醫療服務之后的業余時間根據自己的能力和意愿開展“特許服務”或在社區坐堂行醫,抑或吸引社會資本自己辦診所,辦醫院以滿足更多患者對專家的求診需求。9月10日,北京市衛生局啟動全科醫學人才培養“三個一”工程,所培養的全科醫生將進入北京未來5年著力發展的社區衛生機構。
在國外,由于社區衛生服務貼近百姓,且能主動上門服務,所以深受社區居民尤其是老年人、殘疾人、慢性病人的歡迎。
材料四
針對很多病人擔心的社區醫院在檢查設備、人員藥物配置方面沒有大醫院好對進社區醫院存在很多顧慮的現狀,相關業內人士進行了以下解釋:
疑問一:在社區醫院能住院嗎?大多數人以為社區醫院只不過是看看感冒,拿幾片藥而已,實際上,在很多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同時提供門診、住宿、家庭病人三項醫保服務,其環境并不比三甲醫院差,有些甚至是社會基本醫療保險定點單位,每天門診量都保持在200人次,住院部有病床50張,和三甲醫院一樣,設有單間、雙人、三人及多人房,而且每間病房都有獨立衛生間,還有電視和空調,但費用比大醫院便宜很多。
疑問二:社區醫院醫療技術水平可信嗎?和大醫院比,社區醫院顯得冷清,而大醫院又異常擁擠,最重要的原因是人們對社區醫生的能力存在顧慮,其實社區醫生在國外叫全科醫生,知識面要求全,要了解轄區老百姓的常見病,而且對大病能在早期發現。如果按照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配置,平均5000人要配備一個全科醫生,那全北京市約需要配備2400名全科醫生,但現在對高素質全科醫生培養的投入遠遠不夠。針對全科醫生緊缺的情況,一些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實行公開招聘競爭上崗,還經常聘請市區組專家,對全科醫生護士進行培訓。
疑問三:社區醫生能上門看病嗎?家庭病床是社區醫院的一大特色,家庭病床平均費用約為50元/天,只是大醫院的1/4。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保起付線在職人員是500元,退休人員是350元。由于社區醫院能上門服務,所以深受社區民眾尤其是老年人、殘疾人、慢性病人的歡迎。
疑問四:有急診怎么辦?社區醫院藥房、檢驗室樣樣齊全,但萬一有急診或需要手術怎么辦?社區醫院一般都會與周邊大醫院建立轉診關系。“小病在社區,大病上醫院,大病出了院再回社區”,一般常見多發的小病可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治療,大病則轉到二級以上的大醫院,而在大醫院就診后慢性病治療和手術后則可轉至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這樣既方便又可節省醫療費用。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