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安然畢業于國內一所知名的大學,大學畢業后跟隨畢業生招聘大軍孤身一人來到了北京,成為了北京這個大都市里新增的一名“蟻族”。每天晚上安然都會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租的房子睡覺,房子處在城中村,每天夜里兩三點街上依然燈火通明,非常熱鬧。安然為了能讓自己有充足的睡眠,網上買了一副耳塞,睡覺前把耳塞戴到耳朵里,每晚也可以安靜的睡覺。安然也試過沒有戴耳塞睡覺,外面鬧市般的嘈雜讓人根本就不可能睡著。
2012年農產品滯銷的新聞又開始在全國各地出現,與往年不同的是,2012年的滯銷品種更多,除了蔬菜,還有水果。而滯銷的量,也格外大,動輒數以萬計。一些農民表示將開始改種投入較少的玉米、紅薯,甚至摞荒出去打工。于是就出現了市長幫農民賣菜、賣水果,造就了“市長很忙,農民很慌”。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道,隨著天氣轉涼,山楂到了收獲的季節,然而山東部分地區的果農們卻高興不起來。雖然山楂大豐收,但是滯銷近兩百萬斤,果農們心急如焚。山楂滯銷給果農造成了極大的經濟負擔和心理負擔。一位農民說:“如果再過一個星期左右,山楂還是賣不出去,熟透的果子將會腐爛變質,到時候我們就會血本無歸。”
曹玉峰等農民工告訴記者說,2012年4月初,他們經熟人介紹,來到安慶市老峰鎮,跟隨一位姓左的老板一起,在河北建勘承建的一家工地上從事混凝土澆灌工作。“辛辛苦苦干了一個多月后,我們想從左老板那里預支1000元錢生活費,卻遭到了拒絕,其答應下個月才能預支一些(錢)。”曹玉峰說,他們身上雖然還有一些零花錢,但支撐不了幾日。既然左老板這么說了,他們這些農民工只好省吃儉用,繼續堅持干到了5月中旬。“這個時候,我們從家里帶來的生活費差不多用完了。”曹玉峰說,于是,他們再次找到左老板,提出預支一些生活費,沒想到又被其拒絕了。“后經我們不停地討要,工程老板雖然給了幾萬元工錢,但至今還差10多萬元。”與曹玉峰同一班組的農民工王大雷說,他有兩個月沒寄錢回家了,家境本來就很窘困,如今日子更不好過。
2013年7月1日上午,無錫市北塘區法院判決一起贍養糾紛案件,該判決支持年近八旬的無錫市民儲阿婆要求女兒常回家看看的訴請,判令儲阿婆的女兒必須每兩個月至少探望母親一次。這是《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正式實施的當天,全國第一例“回家看看”的判決。對此,網上的叫好聲較多,認為這樣的立法和司法將有利于促進社會的親情融合。
一名81歲的老人從自家二樓陽臺跳下,頭部受傷,左手粉碎性骨折,幸運的是沒有傷到要害部位,無生命危險。老人被送到醫院后,意識還很清醒,向眾多圍觀的人講述了心里話。當時一名圍觀者說,“老人說跳樓是因為一個人過得很辛苦,沒意思”。據當地人介紹,這位老人的老伴去世多年,兩個兒子常年在外工作,很少陪在他身邊,是一位名副其實的“空巢老人”。前些年,老人由孫子在家照料,但半年前,孫子南下打工,老人的飲食起居只能靠自己料理。隨著時間的推移,老人的性格日漸孤僻,常常把自己關在房間里,有時候一整天都不吃不喝。一天早上起來后,老人看著空空的房間,情緒越來越低落,于是爬上陽臺,用跳樓的方式宣泄心中的寂寞和痛苦。
5.小石畢業于一家“三本”學院的新聞專業,本來揣著一份做記者的夢想進入就業市場,卻屢屢碰壁,不得不躋身于“蟻族”行列。和大多數“蟻族”一樣,她的收入并不高,每月不足2000元,雖然生活很節儉,但房租、水電以及日常用品的月開支,怎么也要超過1000元。專家分析稱,剛畢業的大學生對自己的定位尚不夠準確,在適應社會的過程中很容易遭遇挫折,并可能因此產生諸如焦慮、抑郁、敵對感等心理問題。“蟻族”們大多有自己的夢想,比如希望在三年內有車,五年內有房等。盡管這些夢想是他們最大的精神支撐,但按目前的情況來看,能夠圓夢并搬離聚居村的人可謂鳳毛麟角。
樓底村村民王義仁今年50歲,記者見到他時他正躺在家里種蔬菜的溫棚里休息,面色晦暗,嘴唇發紫,每說一句話就要喘幾口氣。他告訴記者,溫棚里空氣潮濕,溫度稍微高一些,只有在這里呆著才感覺比較舒服。幾年前,王義仁經親戚介紹,到新疆羅布泊一家金礦打工,第一年他干風鉆打眼的工作,每天在260米深的井下一呆就是十三、四個小時。王義仁說:“井下空間很小,粉塵很大,干活時1米以內的兩個人互相看不見,唯一的防護措施就是一個防塵口罩。當時不知道會得這個病,有些人干活時連口罩都不戴。”雖然這個活只干了三個月,卻給他的健康留下了極大的隱患。從2008年開始,王義仁開始感覺到胸悶、氣短,后來走路、干活都很吃力。為了看病,他跑了好幾家醫院,但大夫都按肺結核給他治療,藥沒少吃,可病卻越來越重。后來在別人的建議下到省職業病防治醫院,才診斷出是矽肺病。
6.有這樣一群人,他們佝僂著背,拖著破爛不堪的蛇皮袋,他們可能在一個又一個垃圾箱旁。是的,無論城市多么的發達,總會存在著這樣的一群人。他們通常在凌晨出發,背著蛇皮袋,整日穿行在城市的街頭巷尾,以撿垃圾、廢品為生。飲料瓶、舊報紙、廢紙箱……在城市人眼里毫無價值的廢棄物,卻是他們生存的希望。他們被人稱作“破爛王”,書面語叫“拾荒者”。他們是城市中的特殊群體,這種特殊緣于與“城里人”生活背景的差異,緣于城市管理的缺失。但,無論這種差異有多大,他們也是與“城里人”一樣:他們是勞動者,他們也期待著周圍人的理解與尊重。
2012年7月,民間機構社會資源研究所發布了一份針對“拾荒者”的調研報告。2011年夏季,社會資源研究所對深圳羅湖區的161名拾荒者進行深入訪談調研。而訪談對象中有將近一半為“全職拾荒者”,他們絕大多數人露宿街頭,成為“流浪漢”的一大主體。報告中所稱的“全職拾荒者”。收入幾乎全部來自拾荒所得。報告顯示,他們中有66%的人沒有固定住所,只能在街頭露宿;有33%的人居住在出租屋中,但空間非常狹小,人均居住面積小于5平方米。“露宿街頭”的拾荒者,多選擇在步行街上的自助銀行以及公共設施如地鐵、火車站里居住。報告顯示,全職拾荒者中未接受學校教育或只有小學文化程度者占到了74%,其平均年齡為51歲。“年齡大,找不到其它工作”是全職拾荒者談及最多的原因。而當中,還有16%的人,則是能夠在流水線上尋找工作機會的適齡勞動力群體。他們選擇拾荒的原因則更為多樣。“面對這些弱勢群體,除了同情,還要有理性的幫助:社會和政府的人道主義援助不能解決根本問題,除了‘授魚’,更需要‘授漁’,這時,農民兄弟更需要自立自強。”某網友說到。
據A市廣播電視臺公共頻道《民生直通車》報道,在2012年8月22號晚上8點,安保特勤大隊隊員在第一實驗小學附近發現了一位滿身是血的拾荒者,只見他頸部纏繞著紗布,身上血跡斑斑,經過詢問得知這位拾荒者是被人毆打致傷,特勤隊員馬上撥了110。放下電話,特勤隊員先把傷者扶到了路邊,隨后110和120趕到了現場。當天晚上9點左右,拾荒者被送到了急救中心,醫護人員對其進行了檢查,并對傷口進行了初步的清理。醫護人員給他簡單的清理消毒以后,有兩處傷口,像是一個鈍器傷,縫了有六針左右,又給他做的顱腦CT檢查,看了顱腦CT以后,顱內沒有出血。
7.Z省是全國第一人口大省和農業大省,而隨著社會的發展,Z省也逐漸成為第一勞務輸出大省。Z省從事農業的勞動力約有3500萬人,外出務工半年以上人員達到1557萬人。受戶籍、經濟、居住等客觀條件的限制,他們的子女大多在家鄉接受教育,或生活在有父母一方撫養的“單親家庭”里或由祖父母、親戚朋友代為撫養。有的孩子甚至獨自留在家中,從而形成了一支龐大的“留守兒童”隊伍,據調研結果顯示,Z省農村僅14周歲以下的留守兒童就已經達到250萬,數量居全國之冠。
今年春節過后,Z省和店村10歲的小龍還未迎來和煦的春風,就伴著寒風離開了這個世界。一提到孫子的死,盡管已過去很多天,但殷軍成老人仍忍不住號啕大哭。2月12日,小龍和3個小伙伴玩耍時,被鄰村一名青年打死。家人尋找一天兩夜后,最終在水渠里打撈出了小龍的尸體。殷軍成介紹說道,由于家里條件比較困難,他兒子和兒媳常年在深圳打工,孫子小龍由他和老伴兒帶著生活。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十六條規定,父母因外出務工或者其他原因不能履行對未成年人監護職責的,應當委托有監護能力的其他成年人代為監護。在現實生活中,年輕父母紛紛外出,留下照管孩子的大部分是沒有監護能力的隔代老人。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小龍的父母已經出去6年,無法對孩子監管,平時只是打電話詢問小龍的情況,暑假的時候把小龍接過去待一段時間就又送回了老家。
小燕是一名留守孩子,在父母外出打工后,她遭遇同村的一名老頭兒的強暴。“那時小燕才12歲,還是一個讀六年級的小學生,可那個‘禽獸大爺’在長達一年的時間里先后多次將小燕威脅誘騙到偏僻的豬場實施犯罪,每次還想盡辦法恐嚇小燕不能跟大人說。”法官菅衛華憤恨地說。之后,小燕待在家里再也不敢出門,如果非要出門,就會先從窗戶看看院中有沒有人。針對這類情況,河南省社科院的心理學專家李懷玉表示,如果不及時對這類孩子進行心理疏導,身體上的重創和精神上的恐懼會把他們壓垮。
李樓村有6個自然村,學齡兒童172人,留守兒童有68名,為了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村里成立了“四老家長[微博]”學校;依靠學校、婦聯等單位,促進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兒媳閨女養豬種田,兒子女婿外出掙錢,家孫外孫心心相連,四老管孫理所當然。”記者從一本名為《“四老”家長學校教材》的小冊子上看到了這樣的語句。據了解,在越來越多村民選擇外出打工的背景下,該村專門成立了“四老家長”學校,專門就“四老”家庭如何教育留守兒童組織學習、討論。
作為這本教材的編寫者,閆自起老人的感悟頗深。他坦言:“外出打工者越來越多,留守兒童也越來越多,教訓也多起來,孩子半夜不進家,安全沒保證,成立‘四老家長’學校,就是要加強對這些孩子的教育,讓出去的打工者放心。”“我們村的‘四老’家長學校成立后,每星期六、星期天,我們都會把孩子們組織起來,統一寫作業,寫完作業就安排孩子們一起跳繩、踢毽子、打乒乓球,學習與玩樂兩不誤。”閆自起說。
“父母生下我又不管我,那還不如不生。”從上小學三年級的林林口中聽到如此消極的回答,實在令人心痛。林林沒滿周歲父母就外出打工了,林林一直與奶奶相依為命。由于奶奶沒文化,年紀大,在管教孫子上有心無力。久而久之,林林養成了任性的性格,極為叛逆。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留守兒童家庭中絕大部分是由爺爺奶奶等隔代親人照看,但大部分隔代監護人表示“照看孩子感到吃力”、“只照顧生活,別的管不了”。據了解留守兒童厭學、棄學現象普遍,近一半孩子學習成績處于中等偏下。還有一些孩子成了家中的負擔被親友“踢”來“踢”去,一會兒放到外公外婆家,一會兒趕到叔伯家,使孩子從小心理就不平衡,認為自己是“多余的人”,久而久之變得不愿與人交流,性格內向。一位初三的女生在日記中這樣寫道:“媽媽,你知道嗎?自從你和爸爸還有弟弟走后,我一個人在家里由多么的寂寞,有多么的傷心。自從你們走了以后,我幾乎沒有笑過,多么懷念以前我們在一起的時光。”
為了讓留守兒童能過一個快樂、美好的兒童節,5月23日上午,襄城縣檢察院組織女檢察官們,一起來到丁營鄉榆孫村中心小學,看望這里的留守兒童,并為他們送上節日的禮物。上午九時,在該院黨組成員、副檢察長兼女檢察官協會會長邵兵兵的帶領下,女檢察官們來到學校。首先她們和學校的老師進行了座談,了解學生們的基本情況,并選取了四名學生作為“領養”資助對象。據了解,這四名學生都是留守兒童,父母長期不在家,他們跟著自己的爺爺奶奶生活,家里收入低,生活非常的貧困。女檢察官們決定對這四名學生進行愛心認養,并與學校和資助對象簽訂愛心助學協議,作為學生的愛心媽媽資助他們生活及學習費用,直到高中學業完成。邵兵兵副檢察長表示,如果孩子以后考上大學,她們還將繼續資助。同時她們回去以后還要發起號召,希望有更多的檢察官加入到愛心媽媽的隊伍中去,讓更多的孩子能被得到愛心認養。
8.紡織廠廠長,25歲,之前在廣東打工,后來回來用自己的資金辦廠,該廠已有兩年的歷史,辦該廠的目的是因為本鎮有很多農民工,而且都有孩子,在外打工不方便,因此為他們提供在家工作的機會。本廠共有工人220多人。男女工人都有,都是本地人,90%已經結婚。工人每月工資一般1000元左右,多勞多得,以計件的方式算付工資。農民離開自己的家鄉到外地打工無非是為了多掙一些錢,以滿足家里日常的開支和孩子的學費。當得知在家鄉鄉鎮可以打工,能夠滿足一家人基本的生活需要,父母們是希望呆在家里照顧子女的,盡管家里打工沒有在外地打工掙得多,但為了孩子這是值得的。“留守兒童現象是社會現象,我們政府不僅要從教育的角度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更應從經濟的角度,解決因農村城鎮化發展帶來的勞動力富余問題,使更多的勞動力離土不離家,為留守兒童留住爸爸媽媽。”北京師范大學張教授說。
三、作答要求
(一)請對給定資料3~5反映的問題進行概括和歸納。(15分)
要求:準確,全面,有條理,不超過200字。
(二)根據給定資料的有關內容,談談對文中“人人‘喊弱’、人人‘哭窮’的弱勢心理”的理解。(15分)
要求:分析恰當,條理清晰,不超過250字。
(三)假如你是Z省婦聯的一名工作人員,請結合Z省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發展狀況,擬寫一份《關于全省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發展狀況的調研報告》的內容綱要。(20分)
要求:內容全面,符合實際,條理清晰,不超過400字。
(四)假如你是某刊物的一名編輯,請針對給定資料6的報道,寫一份編后語,表達自己的意見。(15分)
要求:事件概括準確,語言生動,針對性強,表達簡明,250字以內。
(五)結合全部給定資料,請以“讓……走進春天里”為題,寫一篇議論文。(35分)
要求:
1.用恰當的文字替換“讓……走進春天里”中的省略號部分,使之構成一個完整具體的文章標題;
2.觀點鮮明,結構完整,語言流暢;
3.800~1000字。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