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剛剛舉辦的315晚會上,質量不合格的產品企業紛紛登上黑榜,更有不少知名企業令人咋舌。2011年北京市查處60種不合格調味面制食品,有53種出自河南,其中36種集中在十八里河鎮所屬的鄭州市管城區。7月12日,媒體曝光鄭州和新鄉十幾家加工廠生產含“毒”沙琪瑪。隨后,鄭州市重拳整治小食品企業。
調查發現,風暴過后,確有不少小食品企業關門停產或遷往外地,但另一方面,一些企業在短暫的“休整”之后開始回流,原有的黑作坊則轉入更為隱蔽的地方繼續非法生產。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4月10日在北京發布《非傳統安全藍皮書:中國非傳統安全研究報告(2011-2012)》。藍皮書認為,應加大小食品加工企業的監管力度。
藍皮書指出,食品加工環節是當前食品安全事故多發的主要原因,這固然與食品加工行業技術工藝復雜、程序復雜、進入門檻低、企業數量多等特點有關,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我國對于具有高度安全隱患的小食品加工企業的監管不力。
專項整治措施:
藍皮書認為,開展小食品加工企業專項治理對于解決食品安全問題具有立竿見影的效果,而專項整治活動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要抓重點。抓重點問題,將使用非食品原料生產加工、食品添加劑的使用、“三無”食品和生產環境臟亂差作為專項整治的重點內容。抓重點整治單位,將整治的重點放在“無證生產”和“無證無照”的企業。
二要重落實,下狠手。對于無證生產的企業嚴格查處,對于無證無照的企業堅決取締,對于違法加工行為加大懲處力度。
三要建立全面的企業檔案。對于那些安全隱患多的加工企業,加大日常抽檢頻率,并進行不定期突擊檢查。
四要做好信息發布工作。及時將違法企業名單、不合格食品名單通過新聞媒體向大眾傳遞。
五要上下聯動。采取有效的激勵措施,鼓勵消費者揭發小食品加工企業的非法行為,形成全社會重食品安全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