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來自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的消息,全民閱讀立法已列入2013年國家立法工作計劃。據介紹,全民閱讀立法試圖推動解決的主要問題包括:中國國民的平均閱讀水平低于世界文化強國水平,需要采取有力的推進保障措施;未成年人閱讀狀況不容樂觀,亟待改善;國民閱讀公共資源和設施不足、不均衡;閱讀內容良莠不齊,需要積極引導和扶持;全民閱讀工作缺乏統一規劃、組織保障和經費支持。
全民閱讀的水準,折射出整個社會的精神狀況的漲落。而一個國家民族的競爭力取決于它的閱讀的力量,已逐漸成為國際上普遍的共識。這種通過國家行動推動全民閱讀的策略,無疑與當今把全民閱讀納入到國家戰略的普遍做法相吻合。
早在1997年末,美國政府就曾掀起過一場“閱讀挑戰行動”。克林頓親自作了《美國閱讀挑戰行動報告》,其宗旨之一是發起一場閱讀運動,并建立一支由百萬公民自愿組織的輔導隊伍,確保美國學生在二年級結束前,能夠獨立看書。1998年,美國國會通過《閱讀卓越法》,并在中小學教育法第二章中加入有關閱讀方面的條文。2001年,布什提出“不讓一個孩子落伍”中小學教育法案順利通過,閱讀優先計劃獲得兩黨一致支持。把閱讀提高到法規形式認定,這是史無前例的。而日本也隨后在2001年11月,制定了《關于推進中小學生讀書活動的法律》明確了國家、地區和公共團體在讀書活動中的責任,全方位指導讀書活動的開展。
提升全民閱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通過政府力量來推動這一事務,成功與否取決于很多因素,我們的閱讀立法的效果如何,未來還有待觀察。在此項立法要推動解決的問題中,除了閱讀資源的不足和不均衡這一點,對于當前公民閱讀所呈現的問題的病因的診斷方式仍未能充分公布出來。提及的閱讀資源這一點,據早前北京市社科院的一項調研顯示,文化館、檔案館、基層圖書館和文化站等公共文化場所,年均光顧率不超過5次的受眾比例均超過了90%;超過一半的市民一年中從來不去這幾類文化場所,資源閑置狀況嚴重。在搞不清社會為什么拒絕閱讀的原因之前,如果僅僅從形式上推動公民閱讀的氛圍,可能淪為形象工程。這一點有關方面需保持清醒認識。
立法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更何況是涉及公民精神的問題。知識有其自我傳播和自我篩選過程,優秀的精神食糧能通過閱讀傳遞出去,同理沒有價值的書籍很快被淘汰,對閱讀內容的硬性規定,更應慎之又慎,防止知識的自我淘汰機制發生扭曲。
政府對于全民閱讀的介入,既需要原則性的硬性規定,需要閱讀資源的基礎建設,更需要有識之士的靈活推動。例如上海在以上海圖書館為代表的推進全民閱讀的活動中,在閱讀資源上關注品質,在閱讀形式上關注讀者的需求。這就毫不奇怪,為什么今夏的上海,各級圖書館客流爆滿,有人讀書,也有人納涼,圖書館真正成為市民休憩的文化空間。與之相對照,國內一些地區的圖書館和公共文化場所的空置浪費,不少正是由于管理者自身的問題,使得這些資源徒有其表,內容匱乏,自然也就不會吸引讀者了。
全民閱讀的狀況標志著社會精神的狀況,推進全民閱讀也就意味著引領社會精神,因而更需要社會自身的復蘇和更新的力量。在此問題上,民間社會自身的生機,也是社會精神能否保持健康的關鍵之一。因此我們在欣喜地看到國家對于全民閱讀的重視程度逐漸提高的同時,更期待著民間社會中所萌發出的走進閱讀社會的跡象。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