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力資源的有效配置(空間配置和時間配置)
(一)人員配置的原理
人力資源管理的根本任務是:合理配置使用人才,提高人力資源投入產出比率。
1、要素有用原理(任何要素都是有用的,沒有無用之人,只有沒用好之人,而配置的根本目的是為所有人員找到和創造其發揮作用的條件。正確的識別人才,為員工發展創造有利的條件。人盡其才)
2、能位對應原理(人與人之間能力和能力水平都存在著不同,具有不同能力特點和水平的人,應安排在要求相應特點和水平的職位上,賦予該職位應有的權利和責任,使個人能力水平和崗位相適應。能力的特殊性和能力水平的差異。堅持能級層次原理,大才大用,小才小用,各盡其能,人盡其才)
3、互補增值原理(人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以己之長處補他人的短處,從而使每個人的長處得到充分發揮,避免短處對工作的影響,通過個體之間取長補短而形成整體優勢,實現組織目標的最優化。個體與個體之間或個體與群體之間有相輔相成的作用時互補產生的合力要比單個人的能力簡單的相加大而形成的合力大的多,群體的整體功能也會正向放大;反之整體的整體功能會縮小,個體優勢的發揮也受到人為的限制。密切配合互補增值。)
4、動態適應原理(人與事的不適應是絕對的,適應是相對的。從不適應到適應是在運動中實現的,隨著事物的發展,適應又會變成不適應,只有不斷調整人和事的關系才能達到重新適應。崗位工作內容變動適應,達到人適其位,位得其人。)
5、彈性冗余原理(在人與事的配置中,既要達到工作的滿負荷,又要符合勞動者的生理心理需求,不能超越身心的極限,保證對人對事的安排要留有一定的余地,既要給勞動者一定的壓力和緊迫感,又要保障所有員工的身心健康。)
四、企業勞動分工
(一)企業勞動分工的概念:勞動分工是在科學分解生產過程的基礎上的實現的勞動專業化,使許多勞動者從事不同的、但又相互聯系的工作。分為:社會分工(一般分工、特殊分工)、個別分工)
(二)企業勞動分工的作用:
1、勞動分工一般表現為工作簡化和專門化。
2、能不斷的改革勞動工具,是勞動工具專門化。
3、有利于配備工人,發揮每個勞動者的專長。
4、勞動分工大大擴展了勞動空間,使產品生產過程有更多的勞動者同時參與,因而有利于縮短產品的生產周期,加快生產進度。
5、勞動分工可以防止因勞動者經常轉換崗位而造成的工時浪費。
(三)企業勞動分工的形式:只能分工、專業(工種)分工、技術分工
(四)企業勞動分工的原則:
1、把直接生產工作和管理工作、服務工作分開。
2、把不同的工藝階段和工種分開。
3、把準備性工作和執行性工作分開。
4、把基本工作和輔助工作分開。
5、把技術高低不同的工作分開。防止勞動分工過細帶來的消極影響。
五、企業勞動協作:就是采用適當的形式,把從事各種局部性工作的勞動者聯合起來,共同完成各種整體性的工作。
協作以分工為前提,分工以協作為條件,在分工的基礎上協作,在協作的原則下分工。分工和協作是不可分割的整體。
(一)協作的形式:簡單協作(簡單分工) 、 復雜協作(細致分工)
企業勞動協作:企業之間的協作、企業內部的協作;協作范圍:空間范圍勞動協作、時間范圍勞動協作
(二)企業勞動協作的基本要求:
1、盡可能的固定各種協作關系,并在企業管理制度中,對協作關系的建立、變更,解除的程序、方法,審批權限等內容作出嚴格的規定。
2、實行經濟合同制。
3、全面加強計劃、財務、勞動人事等項管理,借用各種經濟杠桿和行政手段,保證協作關系的實現。
(三)作業組:企業中最基本的協作關系和協作形式。在勞動分工的基礎上,把為完成某項工作而相互協作的有關工人組織起來的勞動集體。組織作業做的基本原則,把生產上有直接關系的工人組合起來,不能把生產上沒有聯系的工人湊合在一起。
1、以下情況要組建作業組:
1)生產作業需工人共同來完成(裝配組)
2)看管大型復雜的機器設備(鍛壓作業組)
3)工人的工作彼此密切相關(流水生產線)
4)為了便于管理和相互交流(車工組)
5、為了加強工作聯系(建筑工地的作業組)
6)在工人沒有固定的鞏固的工作地,或者沒有固定工作任務的情況下,為了便于調動和分配他們工作(電工組)
2、作業組的分類:
1)按工人的工種組成情況分:專業作業做(由同種工人組成) 、綜合作業組(由不同種工人組成)
2)按輪班工人的組成情況分:輪班作業組(按照橫班組織作業組)、圓班作業組(按照早、中、夜三班組成一個作業組)
3、作業組組織工作的主要內容包括:
1)搞好作業組的民主管理,同時結合生產實際情況,建立完善的崗位責任制度。明確崗位職責,克服職責不清,無人負責的現象。
2)為作業做正確的配備人員。
3)選擇一個好的組長。
4)合理確定作業組的規模,一般10—20人左右為宜。
車間通過簽訂經濟承包合同,實行層層承包,使勞動協作關系制度化。
(四)工作地組織
1、工作地組織的基本內容:
1)合理裝備和布置工作地。
2)保證工作地的正常秩序和良好工作環境。
3)正確組織工作地的供應和服務工作
2、工作地組織的要求:
1)應有利于工人進行生產勞動,減少或消除多余、笨重的操作,減少體力消耗,縮短輔助作業時間。
2)應有利于發揮工作地裝備,以及輔助器具的功能,盡量節約空間,減少占地面積。
3)應有利于工人的身心健康,使工人有良好的勞動條件和勞動環境,防止職業病,避免各種設備造成人身事故。
4)要為企業所有員工創造良好的勞動環境,使員工在健康、舒適、安全的條件下工作。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