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第一節 血液的組成和理化特性 |
第 3 頁:第二節 血細胞生理 |
第 5 頁:第三節 生理性止血 |
第 6 頁:第四節 血型和輸血原則 |
三、WBC生理
1.WBC的分類與數量
(1)WBC的分類:①粒細胞: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②單核細胞;③淋巴細胞。
(2)WBC的數量:正常成人(4.0~10.0)×109/L。
2.WBC的生理特性和功能:WBC以變形、游走、趨化、吞噬和分泌等特性為生理基礎,參與機體的防御功能。
3.WBC的生成和調節:WBC起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細胞,在細胞發育的過程中經歷定向祖細胞、可識別的前體細胞以及具備多種細胞功能的成熟WBC。目前對淋巴細胞生成的調節機制了解不多,但粒細胞的生成受集落刺激因子調節。
4.WBC的破壞:由于WBC主要在組織中發揮作用,淋巴細胞還可往返于血液、組織液和淋巴之間,并增殖分化,故WBC的壽命較難準確判斷。在細菌入侵時,中性粒細胞常因吞噬過量細菌,釋放溶酶體酶而發生“自我溶解”。
四、血小板生理
1.血小板的數量和功能
(1)血小板的數量:正常成人血小板的數量為(100~300)×109/L。
(2)血小板的功能:①維持血管壁的完整性;②促進血管內皮細胞、平滑肌細胞及成纖維細胞的增殖,有利于受損血管的恢復;③當血管損傷時,血小板可被激活而在生理止血過程中發揮作用。
2.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1)粘附。
(2)釋放。
(3)聚集。
(4)收縮。
(5)吸附。
3.血小板的生成和調節:血小板的生成受血小板生成素(TPO)的調節。TPO主要由肝實質細胞產生,能刺激造血干細胞向巨核系祖細胞分化,并特異地促進巨核祖細胞增殖、分化,以及巨核細胞的成熟與釋放血小板。
4.血小板的破壞:血小板壽命為7~14天。衰老的血小板可在脾、肝和肺組織中被吞噬破壞。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