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生活的快節奏、高效率,讓人們腳步匆匆、忙忙碌碌;身處不同工作崗位的你我,有著屬于自己的快樂,也承擔著共同的社會壓力……
提出將“首善之區、幸福福田”作為施政目標的深圳市福田區,日前聯合某咨詢機構,進行了歷時4個月的民意調查。調查組在轄區內選取了五大職業群體,對他們的生活滿意度、幸福感感知、壓力源等問題進行了深入剖析,形成《福田區社會心理調研報告》。
調查顯示,福田居民的生活滿意度、主觀幸福感處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公務員[微博]的生活滿意度最高,但主觀幸福感偏低;勞務工群體無論是生活滿意度還是主觀幸福感都排在最后。同時有近半數的人認為,物價上漲是當前最憂心的問題。
企業職員最幸福 來深建設者排最后
調查人員在福田轄區選取了教師、醫護人員、公務員、企業職員、來深建設者等五大代表群體為研究對象,按性別、年齡、收入水平、婚姻狀況、學歷、是否深戶等,抽取了51人的樣本做開放式訪談,并根據訪談結果設計了調查問卷。
在生活滿意度一欄,調查顯示,福田居民的生活滿意度為中等偏上。不滿意的人占9.4%,有些不滿意的為14.5%,一般滿意為42.7%,比較滿意為27.2%,很滿意為5.9%。
在五大群體中,公務員生活滿意度最高,其次依次為教師、企業職員、醫護人員,排在最后的是來深建設者。所謂生活滿意度,是指對目前生活狀況一種較穩定和長久的態度意愿,屬于認知層次的研究。
與生活滿意度相對應的是“主觀幸福感”,專家解釋,該指標是從態度的情感層次上進行的研究,更多是一種情感體驗,因此“幸福感”與社會健康、良性發展息息相關。
“福田居民的主觀幸福感,也總體處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不同的性別、年齡、收入水平、職業、宗教信仰、婚姻狀況、學歷及是否為深戶均對幸福感有影響。其中企業職員幸福感最強,其次是醫護人員,排在第三的是教師,第四是公務員,最后是來深建設者群體。”
調查人員發現,人們的“生活滿意度”和“主觀幸福感”密切相關,但又有所不同,部分職業人群雖然生活滿意度高,但主觀幸福感卻較低,也就是通俗所說的,“生活條件的確不錯,但卻感受不到幸福”。
調研報告認為,公務員雖然生活滿意度最高,但在情感層面上,“公務員可能因為工作壓力等各方面的因素影響,沒有像別人認為的那么幸福”。
物價上漲成為“最憂慮的事”
為探索福田區居民社會心理現狀的深層原因,調查人員對于該轄區居民的壓力源及幸福感構成進行了研究。其中,壓力源的探索中,涉及對目前承受的壓力以及對未來擔憂問題的找尋。
在壓力來源方面,有近六成的福田居民認為,經濟收入是目前生活壓力的主要來源,其次是工作壓力以及住房壓力。
另外,有很多社會問題,構成了人們對未來生活不確定的深層次擔憂,排在前五位的是:物價上漲(46.7%)、貧富差距太大(37.6%)、社會道德水平下降(36.3%)、社會誠信度低(35.4%)、腐敗現象(29.6%)。
除了這些共同的壓力和普遍的擔憂,不同人群又因工作性質不同,表現出一定的特殊性。其中,教師的主要壓力來自于工作時間長和教學壓力;醫護人員主要是接診量太大和醫患矛盾;公務員主要擔心問責、考評和晉升;企業職員對于工作壓力和穩定性感到焦慮;勞務工則多抱怨收入太低、權益保障難等。
上述指標通過分類整理后,形成了《福田區社會心理調研報告》的核心部分。目前,這份帶有鮮明創新特征的《調研報告》,已下發至福田區科級以上干部手中,今后將成為福田經濟社會發展決策的重要依據。
根據調研結果,專家建議,應當以這份報告為契機,健全福田區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優化社會心態環境。“宏觀上要構建以人為本的社會心理價值引領體系、檢測預警體系、干預疏導體系、支持保障體系;微觀上要針對不同人群采取特定的干預機制。同時,決策與執行要分離,加大對民間心理服務機構的重視和扶持,加強社會心理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