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
案例1
類別:民辦教師
“收入過低,民辦教師壓力大”
蘇女士(45歲)
職業:福田區某民辦學校初中部班主任老師
最煩惱的事:收入不高,同行差距大
作為一名民辦老師,蘇女士說,她每天早上7點半上班,經常要到晚上7點半才下班,工作時間長,周末經常要加班,加班費只有100元/天。
據她反映,民辦老師月薪基本上是兩三千元,多的也只有4000元。“像我這個年齡的班主任,在績效好、獎金最高的情況下,月薪才能夠拿到5000元左右。”
另外,民辦學校的生源質量往往得不到保證,“還得跟公立學校的要求一樣,跟他們拼質量,當然壓力會很大。”蘇女士說,在工資收入上,民辦教師無法與在職公辦教師比。
據介紹,按照福田區教育部門規定,在職老師是不能做家教的,這樣的規定不只針對公辦教師,同樣適合民辦教師。于是民辦教師除了不太高的工資,不可能有其他收入。
蘇女士抱怨說,目前她每月掙三五千元,又要養家糊口,又要租房子住,學校有些懷孕六七個月的老師,只能到布吉等原關外地區租住“農民房”,廉租房和安居房想都不敢想。
“民辦學校也是學校,每年承擔著深圳30%左右的教育任務。政府每年在教育上投入那么大,為什么不在民辦學校上加大投入呢?”
□專家獻策
民辦教師薪資待遇水平低早已是不爭的事實。工資低、戶口不能調入,教師難以安心教學。是否可以出臺相應政策,逐步把民辦教育納入到福田區國民教育發展規劃中去,縮小民辦、公辦教師待遇差距,保障社會公平?另外,可從緩解學生學業壓力入手,進而也實現教師的“減負”。
案例2
類別:企業職員
“政府對‘夾心層’人群關注還不夠”
林先生(42歲)
職業:福田區某企業員工
最煩惱的事:工作數年仍買不起房
在福田區一家企業工作的林先生,5年前被公司公派到外地,后來又調回深圳工作。在林先生看來,像他這樣的企業職員,工作壓力大、負擔重,但收入“高不成低不就”,處于社會的“夾心層”。
以他目前最擔心的住房問題為例,林先生說,他雖已經工作若干年,但一直未能解決住房問題。“我曾經為特區作出過一定貢獻,在深圳工作了四五年才離開深圳,回來以后,房價上漲厲害,盡管自己各方面條件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但要買商品房卻遙不可及,享受政府的優惠政策又不夠條件。”
林先生認為,政府的一些政策出臺,更多的是為社會底層人群考慮,對夾心層關注不夠。“如住房政策上,我認為政府在設計政策時,要區分不同的群體制定相應的政策,不僅考慮體制內的人和社會底層的人,像我們這樣的夾心層也需要考慮。”
□專家獻策
解決企業員工的焦慮感,關鍵要提高工作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同時要通過推進工資集體協商制度的建立,提高企業員工的收入待遇。區政府相關部門推進該制度建設過程中,一是要對企業實施政策支持與資金扶持;二是要協同專業社會組織,研究制定工資集體協商制度的推進方案,在轄區企業試點和推廣。